晋人杀鸣犊,孔子不渡河。
河之水洋洋,临流一长歌。
岂无舟与楫,所惧蛟与鼍。
蛟鼍任险怪,不度如我何。
黄鹄一远举,奚忧婴网罗。
晋人杀鸣犊,孔子不渡河。
河之水洋洋,临流一长歌。
岂无舟与楫,所惧蛟与鼍。
蛟鼍任险怪,不度如我何。
黄鹄一远举,奚忧婴网罗。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于石所作,名为《感兴(其二)》。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它采用了古典诗歌常用的四言或五言句式,整体节奏平稳,给人以沉稳深远之感。
开篇“晋人杀鸣犊,孔子不渡河”两句,引用了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晋文公时,有臣子杀死了一只能够预示风雨的神鸟——鸣犊,从而导致天气失常。此处借用这个典故,以此喻指孔子在遇到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情况时,选择了避让而不强渡。这里传达的是一种智者对待变局的态度,即面对不可抗力时的明哲保身。
接着,“河之水洋洋,临流一长歌”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情感抒发。诗人站在奔腾不息的大河边上,感慨万千地吟唱了一曲长歌。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写照。
“岂无舟与楫,所惧蛟与鼍”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忧:难道没有渡船和桨么?为何要畏惧水中的蛟龙和怪兽呢?这里的“蛟与鼍”,实际上象征着世间的种种险恶和不测,诗人所表达的是面对未知和危险时的忧虑。
最后,“黄鹄一远举,奚忧婴网罗”两句,用黄鹄(一种水鸟)作为比喻,描绘出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羁绊、冲破束缚的情怀。黄鹄远飞,象征着自由和超脱;而“奚忧婴网罗”则是对那些被社会纷争所困的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自然景物以及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和个人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