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移清跸下斋房,访道天临舜上庠。
正坐横经开凤扆,衮袍接武照鹓行。
雍宫故事收炎汉,阙里斯文盛素王。
宜有诸生知圣作,勉趋贤路起东堂。
诏移清跸下斋房,访道天临舜上庠。
正坐横经开凤扆,衮袍接武照鹓行。
雍宫故事收炎汉,阙里斯文盛素王。
宜有诸生知圣作,勉趋贤路起东堂。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亲临太学的盛大场景,展现了皇家尊师重教的风范。首句“诏移清跸下斋房”,生动地描绘了皇帝御驾亲临的庄严与肃穆,显示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接着,“访道天临舜上庠”一句,以“天临”形容皇帝的降临,将皇权与神圣知识的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坐横经开凤扆,衮袍接武照鹓行”两句,通过描绘皇帝的仪态与服饰,进一步强调了其作为尊贵身份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皇帝与群臣之间的等级秩序。凤扆,即龙椅,是帝王专用的座椅;衮袍,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礼服;鹓行,则指群臣排列的行列,这里借以表现皇帝与大臣们的和谐共处。
“雍宫故事收炎汉,阙里斯文盛素王”两句,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赞美了太学作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将太学与汉代的繁荣相提并论,突出了其在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最后,“宜有诸生知圣作,勉趋贤路起东堂”表达了对学子们能够领悟圣贤之道,努力追求学问与道德修养的期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颂了皇家对教育的重视,也寄托了对后世学子的殷切希望,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教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崇高追求。
海上之草绿芊芊,洞门一闭今几年。
仙骥去时留紫鞭,挂壁见之心惘然。
欲归即归亦由我,不待功成何不可。
尧舜不能屈由巢,自馀王侯何足交。
武陵春水绿堪染,就中亦有桑麻郊。
近闻秦人笑相语,待我东溪种碧桃。
常年六月六,暑气何其酷。
犬有吐舌烦,猫得负背燠。
今日胡不然,萧然凉气足。
阳乌潜其辉,小雨时霢霂。
重袂犹未温,浴了肌起粟。
老病固宜然,壮者亦不浴。
短至未及间,秋阴如许毒。
本朝王火德,德与尧运续。
文明耀四海,年世不待卜。
吾君乾六龙,刚健粹如玉。
吾相泰九二,夬夬出苋陆。
君臣德既同,讵有此阴伏。
吾闻氛气恶,杀气盛西北。
襄城既失守,生灵烂鱼肉。
匹夫尚怀忧,知此妄屠戮。
臣固告上天,忍泪不敢哭。
愿言扫阴邪,日月舜耳目。
中国盛阳明,从今调玉烛。
月魄诗魂两斗清,却嫌歌管揭危亭。
遥知山鬼形难遁,谁洗天公眼暂明。
物外风光何皛皛,人间爝火谩荧荧。
酒狂径欲骑鲸去,一拂鸿蒙散窅冥。
昔年曾作梅花梦,梦回衣上寒香重。
矮窗偶见一枝开,早是江南春意动。
凡花不似梅之清,精神骨相由天成。
屡从画手细传本,但知刻画非写生。
官塘荒寺门斜掩,岁久廊攲风雨飐。
不须晴雪明千堆,剩喜墨痕留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