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标空外色,竹是静中喧。
摩诘向观世,南阳此讨源。
法云衣上润,天籁座端翻。
何必同僧话,由来无可言。
峰标空外色,竹是静中喧。
摩诘向观世,南阳此讨源。
法云衣上润,天籁座端翻。
何必同僧话,由来无可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大觉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峰标空外色”,描绘了山峰在天空中的倒影,仿佛与虚空融为一体,色彩淡雅而深远,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下来,“竹是静中喧”一语双关,既指竹林在宁静中似乎发出声响,又暗喻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摩诘向观世,南阳此讨源”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和三国时期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高洁人格和智慧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大觉寺寻求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
“法云衣上润,天籁座端翻”进一步深化了禅宗思想,将佛法比作润泽心灵的云雾,天籁则是宇宙间最纯净的声音,暗示了在佛法的引领下,心灵得以净化,与宇宙和谐共鸣。
最后,“何必同僧话,由来无可言”则表达了禅宗中“言语道断”的哲学思想,即真正的智慧和体验往往超越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强调了直接体验和内在领悟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在大觉寺游览时的心灵之旅,以及对禅宗精神的深刻体悟。
碍歌尘、绮苏半面,隔断一帘香雾。
恁六代、琼枝抛散,尚有荡愁烟橹。
桥黯欹虹,笛残邀月,剩曲君能谱。
乍艳魄、飞入江南,底事丁帘路窄,不容悉驻。
琼窗密、凉飔夕罥,撇下棋声都误。
黄雨苏州,白波扬子,添画销魂树。
蓦飘灯、近晚酒魂,慵趁潮去。
故国河山,凭阑揾泪,只许愁人赋。
怕几声、吹破兰宵,玉龙哀语。
海隅有狂客,友朋为性命。
廿年游玉京,折节慕名盛。
若将声气求,黄鸟鸣春令。
故文畴与论,彩笔助谈柄。
学业犹未成,白发羞揽镜。
诗画纷赆行,满船虹月映。
望古一披襟,不徒恋觞咏。
敢言吾道东,许心实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