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游说难。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
宣尼欲历聘,竟厄陈蔡间。
仪秦骋雄辨,黑貂几摧残。
王阳不能驱九折,郦生祸起三寸舌。
千古无人吊章亥,一贤岂尽贤鬷蔑。
行路难,游说难。
我将焚车深反关,不复更思山上山。
口中舌在毋翻澜,从渠相见嘲冥顽。
行路难,游说难。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
宣尼欲历聘,竟厄陈蔡间。
仪秦骋雄辨,黑貂几摧残。
王阳不能驱九折,郦生祸起三寸舌。
千古无人吊章亥,一贤岂尽贤鬷蔑。
行路难,游说难。
我将焚车深反关,不复更思山上山。
口中舌在毋翻澜,从渠相见嘲冥顽。
这首元代诗人曹文晦的《行路难》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士人游说入仕的艰难与困苦。诗中运用了多个历史典故,如孔子周游列国遭遇困境、张仪的雄辩几乎使自己身败名裂、王阳马融无法驾驭九折之险、郦食其因言辞不慎招致祸端等,以此来映射古代士人在政治道路上的坎坷与挑战。
诗的开篇“行路难,游说难”直接点明主题,随后通过“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表达了对后世士人的警示,即前人失败的教训如同覆辙,让后来者心生畏惧。接着,诗人列举孔子、张仪、王阳、郦食其等历史人物的遭遇,强调了游说入仕的不易与风险。
“千古无人吊章亥,一贤岂尽贤鬷蔑”两句,借历史人物的对比,指出即使是最贤能的人也可能遭遇不幸,表达了对古代士人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最后,“我将焚车深反关,不复更思山上山”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决绝,决定不再追求仕途之路,而选择坚守自我,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独立。
“口中舌在毋翻澜,从渠相见嘲冥顽”则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力量与谨慎,即使面对嘲笑与误解,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智慧,不被外界所动摇。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士人在政治与社会中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与抉择,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