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之下兮河之滨。陶元气兮冶大钧。
塼埏埴兮淬清泠。器不苦窳兮资吾民。
元德升闻兮韶音以成。
历山之下兮河之滨。陶元气兮冶大钧。
塼埏埴兮淬清泠。器不苦窳兮资吾民。
元德升闻兮韶音以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陶工在历山之下的河畔,利用自然界的元素,如山石与河水,来创造生活必需品的过程。诗中提到“陶元气兮冶大钧”,形象地描述了陶工们通过烧制泥土,赋予了器物以生命和力量。接着,“塼埏埴兮淬清泠”进一步解释了制作过程,即通过揉泥、塑形,然后在清澈的水中淬炼,使得器物更加坚固耐用。
“器不苦窳兮资吾民”一句表达了这些陶器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能够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最后,“元德升闻兮韶音以成”则暗示了这种工艺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创造,更蕴含了道德与文化的提升,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能深入人心,带来和谐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赞美了古代陶工们的智慧与技艺,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瞻彼北邙下,累累总丘坟。
古道翳榛莽,老树含风云。
晨昏樵牧歌,来往狐兔群。
白骨亦已朽,宁复有精魂。
人生天地间,暂寓难久存。
年命乃有限,嗜欲胡无垠。
营营苦不足,东西日纷纭。
一朝委山丘,贵贱宁复论。
不如谢尘鞅,笑傲云水村。
元昊有事日,尊公在西陲。
有谋者三人,负气不受羁。
薄游塞上观,经略能自期。
长啸示已志,赋就崆峒诗。
欲献耻自售,不献无由知。
于焉砻大石,铁笔写其词。
壮夫拽以行,三人哭相随。
尊公忽有闻,惊问何其奇。
召之与相见,欲用还踌躇。
一人虽肯留,两人竟西驰。
尊公恐失士,亟令急骑追。
追之不复返,昊也倚为师。
家属在随州,官司重羁縻。
一朝遣间谍,矫诏来释之。
作乐笑迎去,吾曹被其绐。
连兵十余年,职此两人为。
兹事载杂籍,将信还将疑。
君行遇西士,为我问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