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有事日,尊公在西陲。
有谋者三人,负气不受羁。
薄游塞上观,经略能自期。
长啸示已志,赋就崆峒诗。
欲献耻自售,不献无由知。
于焉砻大石,铁笔写其词。
壮夫拽以行,三人哭相随。
尊公忽有闻,惊问何其奇。
召之与相见,欲用还踌躇。
一人虽肯留,两人竟西驰。
尊公恐失士,亟令急骑追。
追之不复返,昊也倚为师。
家属在随州,官司重羁縻。
一朝遣间谍,矫诏来释之。
作乐笑迎去,吾曹被其绐。
连兵十余年,职此两人为。
兹事载杂籍,将信还将疑。
君行遇西士,为我问当时。
元昊有事日,尊公在西陲。
有谋者三人,负气不受羁。
薄游塞上观,经略能自期。
长啸示已志,赋就崆峒诗。
欲献耻自售,不献无由知。
于焉砻大石,铁笔写其词。
壮夫拽以行,三人哭相随。
尊公忽有闻,惊问何其奇。
召之与相见,欲用还踌躇。
一人虽肯留,两人竟西驰。
尊公恐失士,亟令急骑追。
追之不复返,昊也倚为师。
家属在随州,官司重羁縻。
一朝遣间谍,矫诏来释之。
作乐笑迎去,吾曹被其绐。
连兵十余年,职此两人为。
兹事载杂籍,将信还将疑。
君行遇西士,为我问当时。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范义庄北上时的复杂情势和背后的故事。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命运的感慨。
首先,诗开篇即点明了背景,元昊(此处指代辽金元等北方政权)兴兵之时,范义庄的祖父正驻守在西部边疆。这不仅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也暗示了范家与边防事务的紧密联系。
接着,诗人描述了范义庄在边塞的游历经历,他不仅观察边防形势,更有着自己的战略构想。长啸示志,赋诗崆峒,展现了范义庄的豪情壮志和对边防事业的热忱。然而,他面对献策与否的抉择,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尊重和对权力的审慎态度。
诗中提到的“大石”和“铁笔”,象征着范义庄的决心和意志,他决心将自己的理念和策略刻印在历史的石碑上。这一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也强化了范义庄作为一位坚定的边防将领的形象。
随后,诗中描绘了范义庄与祖父的互动,祖父的惊讶、询问、犹豫以及最终的决定,反映了家族内部对于范义庄战略的考量和情感的纠葛。特别是当祖父得知范义庄的两位同僚选择西驰,而范义庄却留在身边时,表现出了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忠诚的重视。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家属在随州,官司重羁縻”一句,揭示了范义庄家庭生活的另一面,以及官府对他及其家族的复杂关系。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性。
最后,诗中提到范义庄北上的途中遇到了西士,并请求对方询问当时的情况,这一情节既是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也是对范义庄北上行动意义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范义庄及其家族在边防事务中的角色、决策过程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同时也反映了明代边防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多维面貌。
新晴唤我出,负郭看花来。
窈窕栏槛入,咄嗟尊俎开。
嫣然同午醉,老矣怕春催。
身羡双飞蝶,翩翩去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