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约山寺游,端为怪奇石。
那知云水乡,化作锦绣国。
入门径深深,过眼秋寂寂。
隔竹小亭明,稠红漏疏碧。
山僧引幽践,绝巘恣佳陟。
三步绮为障,十步霞作壁。
烂如屏四围,搭以帔五色。
满山尽芙蓉,山僧所手植。
秋英例臞淡,此花独腴泽。
却忆补外时,朝士作祖席。
是间万株梅,冷射千崖白。
旧游不可寻,雪枝半榛棘。
初约山寺游,端为怪奇石。
那知云水乡,化作锦绣国。
入门径深深,过眼秋寂寂。
隔竹小亭明,稠红漏疏碧。
山僧引幽践,绝巘恣佳陟。
三步绮为障,十步霞作壁。
烂如屏四围,搭以帔五色。
满山尽芙蓉,山僧所手植。
秋英例臞淡,此花独腴泽。
却忆补外时,朝士作祖席。
是间万株梅,冷射千崖白。
旧游不可寻,雪枝半榛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中不仅有鲜明的地理环境描写,更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与哲思。
“初约山寺游,端为怪奇石。” 开篇即以探幽访胜的情趣,引出一番超凡脱俗之景象。这里的“怪奇石”不只是自然景观的装饰,它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那知云水乡,化作锦绣国。” 这里的“云水乡”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来表达隐逸生活理想的地方,而“化作锦绣国”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艺术加工,彰显了诗人超脱凡尘、追求心灵净土的情怀。
“入门径深深,过眼秋寂寂。” 这里描写的是寺庙内幽静而又深远的小路,以及秋天特有的宁静与萧瑟。诗人的步履声在这宁静中显得格外突出,增添了几分孤独感。
“隔竹小亭明,稠红漏疏碧。” 这两句通过对小亭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欣赏。小亭在竹林中若隐若现,透过竹叶可以看到屋檐滴落的雨水或露珠,呈现出一种恬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景致。
“山僧引幽践,绝巘恣佳陟。” 这里写的是诗人跟随寺中的僧侣,穿行于崎岖的山路。诗人的用词如“幽践”、“绝巘”都充满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三步绮为障,十步霞作壁。” 这两句则描写了寺庙中的装饰。每三步便是华丽的织物做成的隔断,每十步又有如同云霞般美丽的屏风,这些装饰都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烂如屏四围,搭以帔五色。” 这里的“烂如”形容的是寺庙中的装饰之华丽,而“搭以帔五色”则是对这些装饰颜色的描写,显示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
“满山尽芙蓉,山僧所手植。” 这里诗人提及寺庙周围满山都是芙蓉花,而这些芙蓉花是由寺中的僧侣亲手种植的。芙蓉花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承载了寺僧的生活和信仰。
“秋英例臞淡,此花独腴泽。” 这两句则是对芙蓉花的特写。这里的“例”字用得甚妙,既可解作与众不同,又有随季节变化之意。芙蓉花在秋天依然保持着它的鲜艳,这种生机和独特的美让诗人感到欣喜。
“却忆补外时,朝士作祖席。” 这里的“却忆”表达了诗人的怀旧情绪,而“补外时”则是指过去的一段时间。诗人回想起当年与同僚(朝士)共同在寺庙中设宴的场景,那时候的快乐和友谊,如今只能通过记忆去感受。
“是间万株梅,冷射千崖白。” 这里的“是间”指的是那段时间,而“万株梅”则是在强调数量之多。诗人提及那些如今已不可寻的往事,那些梅花在寒冷中盛开,白色的花朵在山崖间散发着清冷的光泽。
“旧游不可寻,雪枝半榛棘。” 最后两句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和无奈。诗人意识到那些曾经的游历已无法再现,而那被积雪覆盖的梅花枝头,虽仍有几分生机,却也带着些许凄凉。
这首诗通过对山寺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与僧侣共同生活片段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佛法静寂和个人情怀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