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登日观峰,峰势高崔巍。
疑有扶桑枝,近拂天门隈。
天鸡叫一声,八荒忽洞开。
骤闻东溟底,奋出南山雷。
海霞荡金光,沸水煎蓬莱。
即知巨鳌骨,散作瀛洲灰。
澒洞长风吹,秦桥为崩摧。
沧波日清浅,仅复容渡杯。
五色何方云,拥护金银台。
昨传玉棺下,又葬王乔回。
乾坤空浩荡,万古无仙才。
前登日观峰,峰势高崔巍。
疑有扶桑枝,近拂天门隈。
天鸡叫一声,八荒忽洞开。
骤闻东溟底,奋出南山雷。
海霞荡金光,沸水煎蓬莱。
即知巨鳌骨,散作瀛洲灰。
澒洞长风吹,秦桥为崩摧。
沧波日清浅,仅复容渡杯。
五色何方云,拥护金银台。
昨传玉棺下,又葬王乔回。
乾坤空浩荡,万古无仙才。
这首清代诗人徐咸清的《登岱(其四)》描绘了登山者在日观峰所见的壮丽景象。首句“前登日观峰,峰势高崔巍”展现了山峰的峻峭和雄伟。接下来,“疑有扶桑枝,近拂天门隈”运用神话传说,将山峰比作东方的扶桑树,暗示着神秘而崇高。
“天鸡叫一声,八荒忽洞开”通过天鸡鸣叫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天地间豁然开朗。随后,“骤闻东溟底,奋出南山雷”描绘海浪声如雷,与南山呼应,显示出大海的磅礴力量。
“海霞荡金光,沸水煎蓬莱”以瑰丽的色彩描绘海面的壮观,暗示着仙境般的蓬莱仙境。诗人进一步联想,认为巨鳌的骨骼化作了瀛洲的灰烬,增添了神秘的想象。
“澒洞长风吹,秦桥为崩摧”借风的力量摧毁了秦时的桥梁,象征着岁月的变迁。接下来,“沧波日清浅,仅复容渡杯”描绘水面平静,足以承载一叶扁舟,流露出淡泊宁静的意境。
“五色何方云,拥护金银台”描绘了云端的奇幻色彩,围绕着金银台,显得神圣而富丽堂皇。最后,“昨传玉棺下,又葬王乔回”暗指仙人的传说,而“乾坤空浩荡,万古无仙才”则表达了对仙人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神话元素,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仙道理想的思考。
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
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
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
上马复下马,羸躯不暂停。
铃声今古道,柳色短长亭。
乱石波翻雪,洪崖岫破青。
羊归沿绝壁,鹿饮入寒汀。
两岸浑遮月,中天略见星。
云来通玉垒,江去背沧溟。
春少花难折,霜多叶易零。
爱山犹著物,畏栈未忘形。
事业知安在,艰危已备经。
宦游方此始,何日遂鸿冥。
鸣凤览德来纪年,要知圣泽如流泉。
霜钟堂前饱竹实,道人娱凤抚舜弦。
敲门剥啄谁传命,淡云磨丹开天镜。
明朝相约送涪翁,夜静林深绕清磬。
涪翁万里离鬼门,竹枝莫恼白使君。
欲试刚肠置冰炭,抱琴远别冲行云。
邂逅东坡应话旧,但说海山千万秀。
道庠问讯今何如,自笑侬还空鹤瘦。
我不愧天欺日月,何须更扣杯珓说。
玉局洞天云绕椽,渔竿远信烦公传。
不妨肮脏倚朱门,坐睡聊醒宿酒醺。
顾我尚犹堪禦侮,逢公那敢更论文。
水添池面今三尺,花减春光已二分。
颇许韩非同传否,西城行乐念相闻。
家贫苦厌鸡,粱稻费畜养。
群居颇狼籍,庶类日崇长。
持以赠东家,料择增卤莽。
经旬默不鸣,先生为拊掌。
马也牝而骊,达士有遗相。
望之似木鸡,何尝微技痒。
当令守其雌,不必厉清吭。
开笼郑女双,对舞江妃两。
索我于形骸,见为无乃爽。
聊复相解颐,风来闻笑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