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田园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清泚阶下流”,便是以清澈的溪流为背景,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情境。紧接着,“云自谷口源”则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自然之感,让人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音。
诗人在“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中回忆起过去某位隐逸者的生活,他们穿着素净的衣服,在石门旁边筑庐而居。这不仅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也是对那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之道的追求,以及在这宁静的山中景色面前,即使是语言也变得多余。这种境界让人感到心灵上的解脱与安宁。
接下来的“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美丽夜晚,树木浓荫成蔽,似乎时间在这里静止了,只有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慢慢积累着这份清净之乐。
然而,“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又透露出一种不得志的哀愁。尽管生活在这宁静的山中,但现实中的官职和世俗的纷扰仍然无法摆脱,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幽深的情感。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则是说,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以完全达到内心的净化与平静。这里的“云泉”和“萝月”,都是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着无法触及的距离感。
诗歌接下来的“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表达了诗人对于长久旅行所能实现的自我本真的追求,同时对短暂的旅行生活感到遗憾,因为这只是现实中的小确幸,而非真正的精神寄托。
最后,“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则是说,一旦踏入尘世,即便是那些看似超然的事物,也很难与之相提并论。这句话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调理三关,安和四体,静无忧扰相煎。
太微冥契,元始语诸仙。
玉宇重修妙典,西台□、南岳题篇。
崇□好,身田在世,心向太清天。云边。
曾降圣,金坛夜拜,高驾留连。
论琼华灵液,形与神全。
形体须凭妙气,神来舍、黄阙丹田。
真精旨,明光辅相,天地保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