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亹束隘相吞吐,方诸应月信必赴。
奔江射潮潮性怒,银涛有进无回顾。
洞汨窅寞移神虑,何来峰顶閒亭据。
世人未许知其故,即是成连迎师处。
重亹束隘相吞吐,方诸应月信必赴。
奔江射潮潮性怒,银涛有进无回顾。
洞汨窅寞移神虑,何来峰顶閒亭据。
世人未许知其故,即是成连迎师处。
此诗描绘了江潮的壮丽景象与深邃意境。首句“重亹束隘相吞吐”,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江流在狭窄之处的汹涌澎湃,仿佛两股力量在相互吞吐,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动态的氛围。接下来,“方诸应月信必赴”一句,运用了神话中的方诸应月之说,暗示江潮与月相呼应的自然规律,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奔江射潮潮性怒,银涛有进无回顾”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江潮的猛烈冲击与不可阻挡之势,银白色的波涛向前推进,不回头也不停留,展现出大自然力量的雄浑与威严。
“洞汨窅寞移神虑,何来峰顶閒亭据”则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似乎站在高处的亭台之上,凝视着远方的江潮,思绪随着波浪起伏,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里的“洞汨窅寞”描绘了江水的深邃与静谧,与“移神虑”形成对比,凸显了诗人从外界回归内心的旅程。
最后,“世人未许知其故,即是成连迎师处”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探寻,以及对智慧与知识的渴望。这里可能暗指古代传说中,音乐大师成连为培养弟子俞伯牙,带他到东海边聆听海潮的声音,以此启发其音乐灵感的故事。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寄托了对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江潮之美与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