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俗至淮阴,忾然伤怀抱。
白鸟去冥冥,黄流日浩浩。
岸西清河县,半已没洪潦。
门巷类浮家,人烟淡洲岛。
新水昨夜至,孤城势如捣。
雨飒颓墙花,风吹野田草。
粳稻岁不登,妻孥何由饱。
不如水上凫,犹得唼萍藻。
嗟尔河县民,何以待终老。
老父跪致辞,使君勿复道。
丘民何足贵,仁亲乃为宝。
东吊淮泗流,陵树被淹槁。
自从禹功微,明德畴能考。
问俗至淮阴,忾然伤怀抱。
白鸟去冥冥,黄流日浩浩。
岸西清河县,半已没洪潦。
门巷类浮家,人烟淡洲岛。
新水昨夜至,孤城势如捣。
雨飒颓墙花,风吹野田草。
粳稻岁不登,妻孥何由饱。
不如水上凫,犹得唼萍藻。
嗟尔河县民,何以待终老。
老父跪致辞,使君勿复道。
丘民何足贵,仁亲乃为宝。
东吊淮泗流,陵树被淹槁。
自从禹功微,明德畴能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即将抵达淮阴,途经清河县时所见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诗中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观察。
首句“问俗至淮阴,忾然伤怀抱”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地以及内心的触动。接着,“白鸟去冥冥,黄流日浩浩”通过白鸟远飞和黄河水势浩荡的描写,展现了辽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环境的变迁与动荡。
“岸西清河县,半已没洪潦。门巷类浮家,人烟淡洲岛。”描绘了清河县因洪水侵袭而遭受的破坏,房屋、街道仿佛漂浮在水面上,人烟稀少,如同荒岛,形象地展示了灾后景象的凄凉与荒芜。
“新水昨夜至,孤城势如捣。”进一步描述了洪水带来的冲击,新来的洪水使得孤城似乎被捣毁一般,突显了灾难的严重性。
“雨飒颓墙花,风吹野田草。”通过风雨中的自然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与动荡,同时也蕴含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粳稻岁不登,妻孥何由饱。”诗人关注到了民生问题,指出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歉收,使得百姓难以温饱,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深切同情。
“不如水上凫,犹得唼萍藻。”通过对比,诗人感慨于水鸟尚能觅食生存,反观人类却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嗟尔河县民,何以待终老。”诗人直抒胸臆,对清河县的百姓表示关切,询问他们如何度过余生,表达了对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
“老父跪致辞,使君勿复道。”通过老父的恳求,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担忧可能显得多余,百姓们已经承受了太多苦难,希望官员能够关注民生,给予帮助。
“丘民何足贵,仁亲乃为宝。”强调了仁爱对于亲人的价值,体现了诗人对人性温暖的向往。
“东吊淮泗流,陵树被淹槁。”诗人向东眺望,淮河与泗水的水流被淹没,树木枯萎,象征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与生态的凋零。
“自从禹功微,明德畴能考。”最后,诗人回顾历史,感叹自古以来治理水患的努力逐渐减弱,道德标准难以衡量,表达了对古代治水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治理能力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昔在虚皇府,被谪下人间。
笑骑白鹤,醉吹铁笛落星湾。
十二玉楼无梦,三十六天夜静,花雨洒琅玕。
瑶台归未得,忍听洞中猿。也休休,无情绪,炼金丹。
从来天上,神仙宫府更严难。
翻忆三千神女,齐唱霓裳一曲,月里舞青鸾。
此恨凭谁诉,云满武夷山。
山明水秀,尽属诗人道。
应是五陵儿,见衰翁、孤吟绝倒。
一觞一咏,潇洒寄高闲,松月下,竹风间,试想为襟抱。
玉关遥指,万里天衢杳。
笔阵扫秋风,泻珠玑、琅琅皎皎。
卧龙智略,三诏佐升平,烟塞事,玉堂心,频把菱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