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未许言归日,佛子不禁微笑时。
云谢云开都不管,年年常自与春期。
渔人未许言归日,佛子不禁微笑时。
云谢云开都不管,年年常自与春期。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桃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
"渔人未许言归日,佛子不禁微笑时。" 这两句以渔人和佛子为引子,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氛围。渔人或许在享受着垂钓的乐趣,忘记了归家的时间;而佛子则可能在欣赏这自然美景时,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这里不仅展现了人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云谢云开都不管,年年常自与春期。" 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和谐共生的主题。云来云去,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并不被诗人所在意,他更关注的是每年春天与大自然的约定。这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尊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美好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和赞美。
偶然倾盖接清言,不觉门前昼漏传。
老病低摧方伏枥,壮心坚锐正当年。
莫嫌客舍一杯酒,试论灊山三祖禅。
明日程文堆几案,只应衰懒得安眠。
〈吕前官舒州,问禅灊山。
〉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余。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