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山水天下清,洪涛拍岸山围城。
桐君已乘丹凤去,世间草木谁知情。
落日摇红鱼尾赤,江上潮回沙嘴立。
三三两两野人家,半住渔村半樵牧。
尽抛章甫求仙灵,松间黄鹤唤不应。
阻风三日看山色,平生惯识枯枝藤。
碧桃海上开多少,几度春风长瑶草。
白云满地不归来,石烂松枯天地老。
桐庐山水天下清,洪涛拍岸山围城。
桐君已乘丹凤去,世间草木谁知情。
落日摇红鱼尾赤,江上潮回沙嘴立。
三三两两野人家,半住渔村半樵牧。
尽抛章甫求仙灵,松间黄鹤唤不应。
阻风三日看山色,平生惯识枯枝藤。
碧桃海上开多少,几度春风长瑶草。
白云满地不归来,石烂松枯天地老。
这首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过桐庐》描绘了一幅清新而神秘的江南山水图景。首句“桐庐山水天下清”直接赞美了桐庐山水的清澈之美,暗示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宁静而纯净。接着,“洪涛拍岸山围城”展现了江水奔腾与山峦相映的壮丽景象。
诗中提到“桐君已乘丹凤去”,暗指桐君台的传说,增添了历史和神话色彩,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人踪迹的追思。“世间草木谁知情”则表达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落日摇红鱼尾赤,江上潮回沙嘴立”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生动画面,以及潮水退去后沙滩的静谧。接下来的两句通过“三三两两野人家,半住渔村半樵牧”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和谐,渔夫和樵夫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人进一步表达出对仙灵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尽抛章甫求仙灵,松间黄鹤唤不应”,借典故寄托超脱尘世的愿望,但又流露出对无法回应的无奈。最后四句“阻风三日看山色,平生惯识枯枝藤”、“碧桃海上开多少,几度春风长瑶草”、“白云满地不归来,石烂松枯天地老”,以自然景观的变化象征时光荏苒,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深深感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桐庐的山水风光,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个人情感,展现出元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嘤嘤黄鸟,如求弟兄。矧我伊人,不求弟兄。
我视犹兄,南渠王卿。南渠王卿,毓德赤城。
赤城水清,赤城山明。天台之清,天目之明。
天台虚灵,是生王卿。绩贤绩勋,是奏于京。
奏绩于京,维圣天子,求人于老成。
王卿曰吁,臣献悃情。
臣献悃情,乃臣衷愚,岂则近名。
我本樗栎姿,供奉冰玉清。
言念八岁时,与公未识荆。
高声读孟子,防马践田滕。
公来予起揖,作意问姓名。
手揭明堂章,询我王政行。
予既诵之遍,讲义亦粗明。
公大为叹息,兴宗良后生。
荆钗甫二岁,已属桃夭情。
先君重交谊,即此订昏盟。
山头亦红叶,他年故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