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娇姿浅绛勺,画中亦足赏青春。
长安醉客靴为祟,去踏沉香亭上尘。
墨染娇姿浅绛勺,画中亦足赏青春。
长安醉客靴为祟,去踏沉香亭上尘。
这首诗《浅色牡丹》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通过对浅色牡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情趣的独到见解。
首句“墨染娇姿浅绛勺”,以“墨染”二字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浅色牡丹在墨色背景下展现出的娇嫩姿态,如同浅绛色的勺子一般,既突出了牡丹的色彩特点,也营造了一种雅致的氛围。这里的“娇姿”不仅指牡丹的花朵形态,也包含了诗人对其柔美与娇艳的赞美之情。
次句“画中亦足赏青春”,进一步强调了牡丹作为自然之美的代表,即使在画中也能让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与生机。这不仅是对牡丹本身的赞誉,也是对艺术创作能够捕捉并传递自然之美的一种肯定。
第三句“长安醉客靴为祟”,通过“长安醉客”的形象,引入了一种世俗的视角,暗示在繁华都市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困扰,难以真正欣赏到身边的美好。这里的“靴为祟”暗喻了世俗的束缚,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真善美不应被外在因素所干扰的主张。
最后一句“去踏沉香亭上尘”,则将场景转换至象征着高雅与宁静的“沉香亭”,鼓励读者或诗人自己,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快乐。通过“踏”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行动的决心,也寓意着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不仅赞美了浅色牡丹的美丽,更探讨了人与自然、心灵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洞察和审美追求。
空房夜气清,落月傍檐明。
念我平生友,相望隔荒城。
我老未厌书,破窗犹短檠。
君亦不奈闲,默坐数残更。
共结香火社,同寻文字盟。
王子潮州来,一笑冠攲倾。
午饭展僧钵,村醪倾客瓶。
相逢但谈道,绝口不论兵。
未免俗眼笑,屡遭时辈轻。
人生各有趣,小大俱有程。
譬彼涧底松,难伴池中萍。
云鹏与斥鴳,已矣两忘情。
一洗瘴海耳,此言君可听。
长嚣而寂,方作而息。如射破的,初不以力。
子居深山,又处绝顶。避嚣不作,二事俱屏。
往来临川,道里且千。一见我喜,如旧交然。
我欲属子,重于发言。子请则坚,之子之贤。
遍寻诸方,不主先入。唯是之从,何拘何执。
惟昔善财,我曹之师。其心广大,谁能间之。
山高海深,德则不孤。不深不高,培塿潢污。
奚必深山,惟静之守。求寂念息,以阅永久。
柴桑无复陶元亮,谷口虚传郑子真。
二子风流知有在,且留馀味及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