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万里秋,琵琶一曲泪先流。
六宫多少良家子,不到沙场不解愁。
青海长云万里秋,琵琶一曲泪先流。
六宫多少良家子,不到沙场不解愁。
这首诗《和聂仪部明妃曲(其一)》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情感的复杂性。
首句“青海长云万里秋”,以青海的辽阔与长空中的云彩,勾勒出一幅壮丽而苍凉的画面,秋天的氛围增添了诗的悲凉色彩。接着,“琵琶一曲泪先流”一句,将乐器的哀怨之声与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融为一体,琵琶声仿佛是昭君心中无尽的忧伤与离别之痛的直接表达,未见其人,已闻其泪,形象地描绘了昭君的内心世界。
“六宫多少良家子,不到沙场不解愁。”这一句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宫廷生活与战场生活的截然不同。在宫廷中成长的女子们,从未亲历战争的残酷,因此她们无法真正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恐惧。而昭君作为一位良家女子,却不得不远离家乡,踏上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途,她的愁苦与牺牲,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抹难以忘怀的悲情色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历史背景的融合,不仅展现了昭君个人命运的悲剧性,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女性命运的无奈与牺牲。李攀龙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与人文关怀。
五里闻瀑声,轰若车千两。
溪回见飞梁,穹若虹百丈。
众流会三峡,峡门扼其吭。
建瓴沸惊湍,排空削层嶂。
石激水斯怒,水横石逾壮。
水石终古争,怪奇纷万状。
日射金井潭,溅沫出桥上。
日光散青红,雨丝乱飘飏。
绝景遇两苏,何人继高唱。
陵州罗酒玉雪清,青州金露琥珀赪。
直沽冰开酒船到,属车捆载连瓶罂。
二子提挈肯过我,鸱夷交卧纷纵横。
我爱徐景山,不知曹事惟酒枪。
复爱谢安西,玩弄玄子如老兵。
眼中况是我辈客,谈天炙毂声彭觥。
一斗枯肠芒角生,五斗胸中鳞甲平。
一石旷若游八极,《逍遥》《齐物》无亏成。
幽州二月草始萌,小桃照地如红鞓。
天涯酒人不易得,何必琴筑琵琶筝。
十掷辄犍讵缘拙,三语作掾谁所令。
蜡炬成堆冠帻堕,西南月作金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