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前节候早,秋半毳衣出。
牛羊散原隰,渐告农务毕。
山空众木下,栖鸟已喧唧。
日昏在牵牛,魄月如昼白。
茫茫觇六合,况敢事一室。
仰观浮云变,清晖易升没。
关前节候早,秋半毳衣出。
牛羊散原隰,渐告农务毕。
山空众木下,栖鸟已喧唧。
日昏在牵牛,魄月如昼白。
茫茫觇六合,况敢事一室。
仰观浮云变,清晖易升没。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时节榆林地区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关前节候早,秋半毳衣出”,点明时令已入深秋,人们开始穿上保暖的衣物,预示着季节的变换。接着“牛羊散原隰,渐告农务毕”,描述了牧民放牧的场景,随着农事接近尾声,牲畜在广阔的平原上自由地散落。
“山空众木下,栖鸟已喧唧”两句,通过空旷的山林与喧闹的鸟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而“日昏在牵牛,魄月如昼白”则将时间推进至傍晚,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月亮却已初现,其光亮如同白天一般,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茫茫觇六合,况敢事一室。仰观浮云变,清晖易升没”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自己虽身处一室,但宇宙之大,变幻莫测,连浮云的形态都难以持久,更不用说个人的命运与生活了。这种对宇宙宏观与个人微观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农事结束、自然美景以及宇宙奥秘的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再拜识英度,喜气觉飞浮。
神清骨秀,元是蓬莱谪仙流。
盍去冲摩霄汉,刚向平分风月,半刺岭南州。
素蕴未施展,阔步尚淹留。从此去,朝帝阙,侍宸旒。
论思献替,要须直与古人侔。
好是羽仪朝著,勒就鼎彝勋业,却伴赤松游。
曳杖太湖曲,笑傲八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