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
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
屡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渍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
平生燕颔相,会自得封侯。
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
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
屡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渍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
平生燕颔相,会自得封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行者在蓟北(今北京附近)的一段旅途感慨。开篇即以“聊长望”、“心独愁”设定了整体的哀伤氛围,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景色时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燕山对古刹”,则是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强化了这种情感。燕山在这里不仅是个地理概念,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诗人的情感寄托。“代郡隐城楼”一句,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孤寂。
“屡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两句,通过对战争破坏与自然景观的描述,增添了诗中的动荡不安之感。同时,这也隐喻着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接下来的“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则是以壮阔的画面展示了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的交织,通过对比汉族文化与胡人(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差异,表达了一种边塞诗特有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沧桑感。
“渍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两句,用了强烈的形象手法,描写出边疆地区荒凉、封闭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抑感。而“平生燕颔相,会自得封侯”则是诗人个人命运的一种回顾和寄托,通过对往昔友情的怀念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通过个人情感与大环境的交织,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