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出琅琊六代馀,墙东避世偶成居。
秦川少作中郎客,楚相能题孺仲书。
自有蓬蒿深息鴳,一从濠濮久知鱼。
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
家出琅琊六代馀,墙东避世偶成居。
秦川少作中郎客,楚相能题孺仲书。
自有蓬蒿深息鴳,一从濠濮久知鱼。
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墙东小隐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人通过对比秦川与楚相的典故,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展现了隐士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首联“家出琅琊六代馀,墙东避世偶成居”点明了隐士的出身背景和选择隐居的原因。琅琊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文化之地,六代馀则暗示了家族的悠久历史。墙东避世,则是直接表达了隐士避开世俗纷扰,选择在墙东隐居的生活方式。
颔联“秦川少作中郎客,楚相能题孺仲书”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秦川指的是秦朝的都城长安,中郎客可能是指汉代的中郎将,这里借指隐士曾经有过与世无争、游历四方的经历;楚相则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宰相,孺仲书可能是指其子孺仲,这里可能寓意着隐士与历史名人的精神共鸣或向往。
颈联“自有蓬蒿深息鴳,一从濠濮久知鱼”进一步描绘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蓬蒿深息鴳,意味着隐士如同鹌鹑一样,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呼吸,享受着宁静的生活。濠濮则是古代两个水名,常用来比喻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久知鱼,可能暗喻隐士与自然界的生灵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仿佛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
尾联“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总结了隐士的心境与生活理想。地偏,即地理位置偏远,但心曾远,说明隐士的心境并未因此受限,反而更加开阔。凿涧开林好结庐,则表达了隐士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旨在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空间。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传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五云仙子来蓬瀛,霜花肃肃风泠泠。
绣衣香拂瘴云散,老龙擎月波心明。
鸊鹈膏寒浸秋水,宝匣生光斗生紫。
妖氛千里不敢飞,狐兔遁形枭獍死。
九龙当轩翠鸾峙,文笔又向天中起。
欲宣教化踵前贤,瞻拜还看下车始。
泮宫洋洋腾颂声,飞章从祀升延平。
玉堂芸阁应赞成,伫闻答诏来天庭。
俗淳民厚期逭刑,百世愿主斯文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