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迫县车,寸阴老愈惜。
晨趋理公务,暮返亲坟籍。
究往发孤愤,思来抱深惕。
理惬复相忘,神劬聊一息。
湛然拥襟坐,栩栩鼻端白。
千龄与化终,不朽在方策。
圣哲有明训,学道庶自益。
寒日迫县车,寸阴老愈惜。
晨趋理公务,暮返亲坟籍。
究往发孤愤,思来抱深惕。
理惬复相忘,神劬聊一息。
湛然拥襟坐,栩栩鼻端白。
千龄与化终,不朽在方策。
圣哲有明训,学道庶自益。
这首元代张翥的《杂诗七首(其三)》描绘了诗人忙碌而深沉的生活状态。首句“寒日迫县车”形象地写出冬日阳光微弱,仿佛追赶着官府的车马,暗示了时间的紧迫。诗人珍惜光阴,“寸阴老愈惜”,早晨忙于公事,傍晚则回归书卷,探究历史以抒发孤独的感慨,思考未来则心怀警惕。
“究往发孤愤,思来抱深惕”表达了对过往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但通过研读典籍寻求慰藉,达到心灵的满足后暂时忘却烦恼。“神劬聊一息”体现了诗人劳心之余,也需要短暂的休息调整。
“湛然拥襟坐,栩栩鼻端白”描绘了诗人静坐时的专注神情,仿佛能看到鼻尖上微微泛白,显示出内心的宁静和专注。他明白人生有限,但知识和智慧可以流传千年,因此坚信自己的思想将通过文字永垂不朽。
最后两句“千龄与化终,不朽在方策。圣哲有明训,学道庶自益”点明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圣贤教诲的尊崇,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勤奋好学、深思熟虑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具有浓厚的儒家学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