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辜双眼,驱驰损壮颜。
夕阳衔远树,马首看南山。
应接都忘倦,神明自觉还。
无心非自强,最识白云閒。
尘土辜双眼,驱驰损壮颜。
夕阳衔远树,马首看南山。
应接都忘倦,神明自觉还。
无心非自强,最识白云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城西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首句“尘土辜双眼”,写出了诗人长途跋涉后的疲惫,眼中满是风尘,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辛劳。接着“驱驰损壮颜”进一步强调了奔波劳顿对身体的影响,岁月的痕迹在脸上日益明显。
“夕阳衔远树,马首看南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象,夕阳与远处的树木相依,画面温馨而宁静。诗人骑着马,目光投向南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应接都忘倦,神明自觉还”则展现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内心感受。即使身心俱疲,但面对如此美景,所有的劳累似乎都烟消云散,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恢复。这里的“神明自觉还”不仅指身体上的恢复,也暗示了精神层面的觉醒和提升。
最后,“无心非自强,最识白云閒”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内心自然而然的状态。白云悠闲自在,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无拘无束,心灵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
竹溪之水清且涟,竹溪之竹多如烟。
竹溪主人懒出仕,三十躬耕溪上田。
借问竹溪何所在,西望玉山东近海。
一都门户五千家,十代衣冠三百载。
城中有客过竹溪,尽说王家风景奇。
风景虽奇何足数,主人心事吾能知。
溪南溪北皆春水,岂但楼船往来此。
种竹不种杨柳枝,非畏旁人呼俗子。
古人沧浪歌濯缨,濯缨为怕尘埃生。
主人日日临溪水,要濯此心如镜明。
竹林虽曰主人主,常年亦听都氓取。
扫叶为薪笋疗饥,贫寒开口何曾沮。
君不见七贤六逸风流师,兰亭修褉夸文辞。
烦君从事汤盘刻,更读少陵桃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