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浩天涯,吴门意已乖。
三年方数字,半世渺孤怀。
萍梗犹能合,风尘未见偕。
富春霜雪里,却忆凤喈喈。
浙水浩天涯,吴门意已乖。
三年方数字,半世渺孤怀。
萍梗犹能合,风尘未见偕。
富春霜雪里,却忆凤喈喈。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的《答方思道富阳见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方思道的深切思念与感慨。
首句“浙水浩天涯”,描绘了浙江之水浩瀚无边,仿佛连接着遥远的天际,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孤独的氛围。接着,“吴门意已乖”一句,点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距离感,暗示了两人情感上的疏离或隔阂。
“三年方数字,半世渺孤怀。”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疏远。诗人感叹与友人分别已有三年之久,时间虽短,却如同半个世纪般漫长,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思念。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思念的深重。
“萍梗犹能合,风尘未见偕。”这两句诗中的“萍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风尘”则象征着世事的纷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尽管生活如浮萍般飘零,但内心仍渴望与友人相聚,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然而,“未见偕”三字又透露出现实的无奈,即未能如愿相聚。
最后,“富春霜雪里,却忆凤喈喈。”这两句将思绪拉回至富春江畔的寒冷冬日,诗人在此回忆起与友人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反衬出当前的孤独与寂寞。这里的“凤喈喈”可能是指友人相聚时的欢愉场景,或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相聚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中孤独与无奈的感慨。
草木馀年厌奔走,头童齿豁衣履垢。
开帘忽发葡萄香,老饕据座惊左右。
清露将流夜合花,斜阳且挂晴川柳。
诸公诗成如涌泉,时到会心一点首。
生平漫说扶桑丸,逍遥似胜步兵酒。
不嫌屐齿频到门,会挟匏尊供唤口。
君不见匡庐秀色九江口,遥挹江烟碧于柳。
昔者匡生读书至此小结庐,此山遂为匡生有。
西庄沈南疑,雅能读书颇好奇。
自言欲向匡庐去,把酒苦索匡庐诗。
老夫乃是樵云客,爱向名山弄泉石。
写将长句赠南疑,留置金泥斸青壁。
虎溪桥上薰风微,绿阴四合黄莺飞。
已知白社无人迹,君若看云君早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