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僧窗借榻眠,桑柔柳暗乍晴天。
梦残一枕春酲醒,木杪钟声破晓烟。
古寺僧窗借榻眠,桑柔柳暗乍晴天。
梦残一枕春酲醒,木杪钟声破晓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古寺中安然入睡的情景。"古寺僧窗借榻眠",表明僧人借着窗边的长椅安静地睡着了。在这里,“榻”通常指的是长凳或床,这里用来形容僧人休息的地方。环境是和谐宁静的,通过“桑柔柳暗乍晴天”展现出春日午后的温馨气氛,其中桑树和柳树都显得柔软而枝叶浓密,偶尔透过云层露出一丝阳光。
接下来的两句,“梦残一枕春酲醒,木杪钟声破晓烟”则描绘了僧人从睡梦中醒来后的情景。“梦残一枕春酲醒”表明僧人在睡眠中体验到了春天的醉意,这里的“春酲”可能指的是春日午后温暖而慵懒的气氛,或者是春夜清凉带来的微醺感。"木杪钟声破晓烟"则展现了僧人醒来后的景象,其中“木杪钟声”通常出现在寺庙中,用以表明时间的流逝和日常生活的开始,而“破晓烟”则描绘了一天之始,晨雾尚未散去,钟声在这静谧的早晨中回荡。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与僧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
昨霄梦看六龙渊,鹤御惊回坠晓鞭。
万顷落花春晚后,一床清水月明天。
门无黄雀张罗地,室有玄熊应梦年。
入竹好鸣寒玉佩,寄梅兼附白云笺。
杨妃绣段披方稳,李逸乌纱裹更鲜。
避色莫投妆妇指,弄香须扑舞蛾肩。
群乌噪过巢无树,一兔奔归猎有旃。
溪叟正如翘苇鹭,山翁弥似出尘仙。
僧檐鸟伺斋馀饭,客灶猫栖爨后烟。
且报漫翁来掘壁,墙閒便是我家田。
河沙亦可数,海水亦有畔。
师恩及吾母,其多卒无算。
远者穷无边,深者入黄泉。
黄泉儿莫到,慈母忽有告。
冥冥长夜中,如行白日道。
儿一别母容,可想不可逢。
凭师无量恩,恍惚如相通。
师恩若何为,真诚与高义。
幽明虽有殊,母子各有慰。
欲报将奈何,肉镌骨可磨。
泣尽感恩泪,慷慨成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