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带春来,鹃唤春归,春总不知。
恨杨花多事,杏花无赖,半随残梦,半惹晴丝。
立尽碧云,寒江欲暮,怕过清明燕子时。
春且住,待新雏熟了,却问行期。问春春竟何之。
看紫态红情难语离。
想芳韶犹剩,牡丹知处,也须些个,付与荼蘼。
唤取娉婷,劝教春醉,不道五更花漏迟。
愁一饷,笑车轮生角,早已天涯。
莺带春来,鹃唤春归,春总不知。
恨杨花多事,杏花无赖,半随残梦,半惹晴丝。
立尽碧云,寒江欲暮,怕过清明燕子时。
春且住,待新雏熟了,却问行期。问春春竟何之。
看紫态红情难语离。
想芳韶犹剩,牡丹知处,也须些个,付与荼蘼。
唤取娉婷,劝教春醉,不道五更花漏迟。
愁一饷,笑车轮生角,早已天涯。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岳的作品,名为《沁园春(其三)》。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无限留恋和深情描绘。
"莺带春来,鹃唤春归,春总不知。" 这几句表达了一种悲春的意境,春天来去匆匆,让人难以把握。这里的“莺”指的是黄莺,“鹃”则是指杜鹃,这两种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离去。
"恨杨花多事,杏花无赖,半随残梦,半惹晴丝。" 杨花和杏花都有着不同的寓意,诗人通过它们表达了对春天复杂的情感。杨花轻盈,常被比喻为愁绪不断的思念;而杏花则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立尽碧云,寒江欲暮,怕过清明燕子时。" 这里描写了春日将暮的景象,诗人担心美好时光即将逝去,不愿看到燕子归巢的那一刻,因为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
"春且住,待新雏熟了,却问行期。问春春竟何之。" 诗中呼唤春天暂留,让新生的生命成长起来,然后再去询问春天究竟往哪里去了。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不舍。
"看紫态红情难语离。想芳韶犹剩,牡丹知处, 也须些个,付与荼蘼。" 紫态指的是花开时的美丽姿态,红情则是春天的浓郁气息。牡丹在这里象征着春天的最后余韵,而诗人想要保留这一切,不让它随风逝去。
"唤取娉婷,劝教春醉,不道五更花漏迟。愁一饷,笑车轮生角,早已天涯。" 诗末三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极度留恋之情。他呼唤着美好的时光,劝诫春天不要匆忙离去,因为时间如同漏刻般流逝,令人愁绪不断。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生长与消逝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生命成长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割舍的情怀。
楚楚韩公子,意气何慨慷。
破产结壮士,愤此宗国亡。
往往感异人,出身为连□。
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
既谢沧海君,还过圯桥旁。
仙人黄石公,素书发秘藏。
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
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
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
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