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韩公子,意气何慨慷。
破产结壮士,愤此宗国亡。
往往感异人,出身为连□。
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
既谢沧海君,还过圯桥旁。
仙人黄石公,素书发秘藏。
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
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
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
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
楚楚韩公子,意气何慨慷。
破产结壮士,愤此宗国亡。
往往感异人,出身为连□。
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
既谢沧海君,还过圯桥旁。
仙人黄石公,素书发秘藏。
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
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
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
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家玉对汉代历史人物张良的追思与赞美。诗中以“圯上怀留侯”为题,通过描述张良的人生经历和功绩,展现了他对历史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其英风的钦佩。
诗开篇即以“楚楚韩公子”描绘张良的外貌与气质,接着点出他慷慨激昂的意气,以及为宗国之亡而破产结交壮士的决心。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张良的忠诚与责任感。
“往往感异人,出身为连□”一句,表达了张良在遇到异人黄石公后,决心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为改变命运而努力。这里省略了“□”字,可能是“义”或“事”,强调了张良在遇到机遇时的果断行动。
接下来,“惜哉博浪椎,不获摧嬴秦”是对张良未能直接击毙秦始皇的遗憾,但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安排,让张良最终通过其他方式影响了历史进程。这一转折,引出了张良与黄石公相遇的情节,以及后者赠予秘藏的《素书》。
“遂揖隆准公,长驱入咸阳”描绘了张良在得到黄石公的指导后,与刘邦结盟,并最终率领大军攻入咸阳的历史事件。这一段落不仅展示了张良的智谋与勇气,也突出了他与刘邦之间的深厚友谊。
“秦摧项亦蹙,托身亡何乡”总结了秦朝的灭亡以及项羽的败亡,强调了张良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作用。这里通过对比秦朝与项羽的命运,进一步凸显了张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
最后,“良则能用汉,非汉能用良”表达了张良与刘邦之间的互补关系,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正确使用人才对于国家兴盛的关键性作用。
“至今钦英风,激烈动肝肠”则是对张良英风的长久怀念与敬仰,以及其事迹对后人的激励作用。整首诗通过对张良生平的回顾,展现了其作为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东君次第染群芳,更与南枝别样妆。
水涨春洲浮鸭绿,日烘花脸带鹅黄。
雪中琼蕊不多办,酒后玉肌无此香。
玉润冰清总佳士,驿筒相继赠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