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
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
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
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
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
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雅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思。开篇“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两句,诗人回忆在过去清明节气的上巳日(农历每月的第五个戊日),自己懒散地漫步于春意盎然之中,感受着花草的芬芳。这里“懒能游冶”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怀,而“步芳菲”则捕捉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接着,“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诗人观察到梨花已经零落一半,大概是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春雨。杜宇,即杜鹃,不再啼叫,似乎也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自然而来。这两句通过对植物和动物行为的描写,传达了季节更迭与生命循环的哲理。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则转向了人事变化,诗人提到古墓(双冢)年岁已久,而人们对它们的祭祀也越来越少。孤立的山丘在傍晚时分,更显得冷清,因为来访者寥寥无几。这两句透露出了一种历史沧桑和人间冷暖的感慨。
最后,“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诗人提醒人们,虽然春天已经到来,但江南地区仍然残存着一些寒意,不应急于放下温暖的絮衣,也不要倚赖和风。这里“馀寒”与“东风”相对,既是自然环境的写照,也象征了人心未完全融解的冷漠。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闲适与历史沧桑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自己对于自然、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