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花必花指喻指,花若堪谀亦堪毁。
转庵赋梅工赋影,祇竟吕刑元是甫。
节逢五日赋榴花,拟别甘酸亦良苦。
犹之论画先论形,形似丹青谁不使。
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
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
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
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
赋花必花指喻指,花若堪谀亦堪毁。
转庵赋梅工赋影,祇竟吕刑元是甫。
节逢五日赋榴花,拟别甘酸亦良苦。
犹之论画先论形,形似丹青谁不使。
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
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
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
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
这首诗《再次转庵催结局韵》由宋代诗人许及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手法,探讨了艺术创作、人生哲理以及审美观念的深刻议题。
首先,诗中提到“赋花必花指喻”,指出在艺术创作中,对事物的描绘不仅仅是表面的模仿,更是通过象征和比喻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接着,“花若堪谀亦堪毁”则强调了作品的价值评判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恰当地表达情感或思想,同时也可能受到批评或否定。
“转庵赋梅工赋影”部分,诗人借用了“影”这一元素,进一步深化了艺术创作中的象征手法,暗示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光影变化来展现梅的神韵。而“祇竟吕刑元是甫”一句,则以古代法律术语“吕刑”与“甫”(古代官职)为喻,探讨了艺术创作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节逢五日赋榴花”则将时间与特定节日联系起来,通过榴花的盛开,表达了季节更替与生命循环的主题。“拟别甘酸亦良苦”则通过味觉的对比,隐喻了人生的复杂情感体验。
“犹之论画先论形”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对于理解其内涵的重要性。接下来,“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通过意外的自然景象,提醒人们艺术创作中常有的出乎意料之美。
“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引用了历史典故,分别指出了在相马和木工领域,真正的高手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这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真正的艺术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非凡的灵感。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则以修复古琴的材料为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中寻找灵感与创新的艰难过程。最后,“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通过榴花与昌歜(一种古代的酒肴)的对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观赏性与内在价值。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则以情感的表达为线索,探讨了艺术作品中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最后,“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表达了对艺术创作持续探索与追求的态度,即使在作品完成之后,仍需不断反思与改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多维度思考,以及艺术与人生、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远浦归舟鸟外还,棹歌迢递过前滩。
丹枫树里帆初落,多少青山夕照间。
君王万人敌,贱妾万人怜。
昔有丝萝托,愿言金石坚。
云胡竟失势,恩情不终全。
骓马骄不逝,楚歌声四喧。
君心为妾苦,妾身为君捐。
嗟君气如虹,创业未八埏。
恨妾命如叶,事主无百年。
游魂遂惊尘,怨血溅流泉。
妾死亦已矣,君行当勉旃。
江东地虽小,星火亦可燃。
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
西山收雨紫嵯峨,爽气如秋右掖多。
省树静移云影度,官帘徐转日华过。
粉闱寓宿青绫被,黄阁朝随白玉珂。
团静鸡竿稀布命,边清虎革渐包戈。
盛时三语俱材掾,休日相从足雅歌。
红药紫薇春信近,更吹新律作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