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心黑如墨,君持此墨将安适。
欲磨君墨上笺天,天公愦愦无皂白。
世界人心黑如墨,君持此墨将安适。
欲磨君墨上笺天,天公愦愦无皂白。
这首诗以奇特的视角和寓言手法,探讨了道德与正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诗人萧立之通过“世界人心黑如墨”这一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现象,将人心比作墨,暗喻人心的污浊与黑暗。
接着,“君持此墨将安适”,诗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面对如此污浊的世界,持有道德与正义之人又该如何自处?这里,“此墨”象征着个人的道德立场和对正义的坚守。诗人似乎在问,如何在一片混沌中保持自我,不被污染,同时又能够有所作为?
“欲磨君墨上笺天,天公愦愦无皂白。”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象自己试图用墨(代表道德与正义)在天空(象征宇宙或更高的真理)上书写,但“天公愦愦无皂白”,即天空混乱不清,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中道德评判标准缺失的无奈,也暗示了个体在追求正义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整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对话,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以及对个体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持自我、寻求正义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人责任、道德选择以及社会公正性的深入反思。
片石摩挲久。记当时、恍榔庵内,宝同尊卣。
割取龙岩云一朵,洗尽纤瑕宿垢。
浑不是、涵星凤咮。
食芋著书非易事,望琼楼玉宇空回首。
鹦鹆眼,泪痕溜。铭词玺篆应俱寿。
七百年、枯棋小劫,圭棱依旧。
想到松烟挥洒日,常置先生座右。
在磨蝎宫中磨透。
不少西山柔脆质,党人碑、枉自刊元祐。
希世物,仗君守。
五岭北来遥遥,千山万山相连。
东海洪潮浮佛山,端浈之水西汇门。
时有达人奇士轻,秋官冼氏之子生其间。
岩姿石骨铁为肝,清诗秀文信手拈,劲节不屈八磨盘,何物女子生宁馨?
有母陈也不世贤,降神天姥金精仙。
姆仪闺范足世传,孟母尹母相后先。
禄养之畏人,孰与善养之峻洁而超全?
无为辱身以及亲,尝闻善教以三迁。
昔时学校今林峦,习气何如静学便?
从师学道如终焉。
掉头挥手谢宗姻,将子直入朱明天。
猗哉贤母之懿节,丈夫之所难,神女何必誇金泉,我歌贤母贤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