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月在天,待明不待上。
月明松影来,风静流泉响。
与客谈羲文,乾坤入指掌。
山中本无尘,况有出尘想。
云崖去我近,只尺三百丈。
归欤兴未阑,月色随藜杖。
待月月在天,待明不待上。
月明松影来,风静流泉响。
与客谈羲文,乾坤入指掌。
山中本无尘,况有出尘想。
云崖去我近,只尺三百丈。
归欤兴未阑,月色随藜杖。
这首诗描绘了邵宝在点易台待月的宁静与超然之境。首句“待月月在天,待明不待上”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等待月升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期待与欣赏。接着,“月明松影来,风静流泉响”两句,通过月光下松影的动态与静谧的泉水声,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幽静的氛围。
“与客谈羲文,乾坤入指掌”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探讨古代经典《周易》(羲文)时的从容与深邃,仿佛宇宙万物尽在掌握之中,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接下来的“山中本无尘,况有出尘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洁的主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对超越物质世界的向往。
最后,“云崖去我近,只尺三百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云崖的亲近感,虽然距离看似遥远,但心灵上的接近却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含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归欤兴未阑,月色随藜杖”则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不舍,月色与藜杖相随,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也是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状态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邵宝作为明代学者兼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弱龄诵古策,意本嗜韩诗。
《外传》数万言,逸事赅信疑。
昔者仲尼徒,一本乃百支。
祖龙炀为烟,遗老伏余黎。
汉兴稍收拾,厥初人异师。
师异虽纷纭,渊源各能持。
太傅尤卓然,方当文景时。
黄老芥青紫,抱经如不知。
下马肃修容,再拜三间祠。
陟彼授经台,低徊步难移。
《小宛》之四章,慨彼日月斯。
太傅阐其旨,切切作箴规。
苟能日益慎,完如金城基。
六语奥而简,夙昔服膺之。
修能迄无谓,出门颜忸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