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牛山木,斤斧日相寻。
岂无萌檗在,牛羊复来侵。
恭惟皇上帝,降此仁义心。
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
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
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
哀哉牛山木,斤斧日相寻。
岂无萌檗在,牛羊复来侵。
恭惟皇上帝,降此仁义心。
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
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
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斋居感兴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以“哀哉牛山木”开篇,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灵在人类活动面前的脆弱与无奈。诗人通过描述牛山木被不断砍伐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深切忧虑。
“斤斧日相寻”,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尽索取,仿佛无情的斧头每天都在寻找新的目标。接着,“岂无萌檗在,牛羊复来侵”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活动不仅限于砍伐树木,还有放牧牲畜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展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双重压力。
“恭惟皇上帝,降此仁义心”表达了诗人对上天仁慈之心的向往,希望上天能够保佑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则揭示了自然界内部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强调了维持生态平衡的困难。
“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两句,诗人通过自省和庄重的态度,表达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对自然伦理的重视。最后,“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则寄寓了诗人对未来自然恢复生机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这一过程的漫长与艰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忧思,以及在面对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