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五代仅戋戋,大宋风华三百年。
漫恨流波尽沧海,请看涌斛出源泉。
西昆纵有新声仿,南渡非无古调传。
诗运亦随炎运转,要知气数使之然。
后来五代仅戋戋,大宋风华三百年。
漫恨流波尽沧海,请看涌斛出源泉。
西昆纵有新声仿,南渡非无古调传。
诗运亦随炎运转,要知气数使之然。
这首诗《论诗(其六)》由清代诗人章甫所作,通过对历史与文学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对诗歌发展脉络的独特见解。
首句“后来五代仅戋戋,大宋风华三百年”,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五代时期的微弱与短暂,以及宋代文学的辉煌与持久。五代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文化发展相对停滞,而宋代则迎来了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长达三百年的繁荣,彰显了宋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影响力。
接着,“漫恨流波尽沧海,请看涌斛出源泉”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流水终将汇入大海,但源头的活水依然涌动不息,象征着尽管时代更迭,文化传统与创新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西昆纵有新声仿,南渡非无古调传”则进一步探讨了文学风格的演变与传承。西昆体是北宋中期的一种诗风,追求华丽辞藻与典故堆砌;南渡后,虽然文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依然有古朴的诗歌传统得以流传,说明了文学风格虽有新旧之分,但传统文化的根基并未断裂。
最后,“诗运亦随炎运转,要知气数使之然”总结了诗歌发展的规律性,指出诗歌兴衰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强调了自然法则和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这里的“炎运”可以理解为时代的兴盛与衰落,暗示了诗歌创作与社会风气、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回顾与反思,不仅赞美了宋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以及时代变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
胡尘晦落日,西望泣路岐。
猛虎啸北风,麇麚皆载驰。
深泥驾疲牛,踸踔余何之。
诘屈白道转,缭绕清溪随。
荒谷啸山鬼,深林啼子规。
长叹指故山,三奏归来词。
不逢眼中人,调苦车逶迟。
士繇松筠操,幼深琼树姿。
别来平安否,何阶一申眉。
白云失帝乡,远水恨天涯。
昂藏双威凤,曷月还西枝。
努力爱华发,盛年振羽仪。
但令迍难康,不负沧洲期。
莫作新亭泣,徒使夷吾嗤。
皖水望番禺,迢迢青天末。
鸿雁飞不到,音尘何由达。
独有舆人歌,隔云声諠聒。
皆称府君仁,百越赖全活。
推诚鱼鳖信,持正魑魅怛。
疲民保中和,性足无夭阏。
天子咨四岳,伫公济方割。
几时复旋归,入践青琐闼。
贱子托明德,缭若松上葛。
别离鄙吝生,结念思所豁。
门栏关山阻,岐路天地阔。
唯凭万里书,持用慰饥渴。
血虫化为疠,夷俗多所神。
衔猜每腊毒,谋富不为仁。
蔬果自远至,杯酒盈肆陈。
言甘中必苦,何用知其真。
华洁事外饰,尤病中州人。
钱刀恐贾害,饥至益逡巡。
窜伏常战慄,怀故逾悲辛。
庶氏有嘉草,攻禬事久泯。
炎帝垂灵编,言此殊足珍。
崎岖乃有得,托以全余身。
纷敷碧树阴,眄睐心所亲。
林邑山连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
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