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之北凤城西,庄严净域开招提。
我来白昼考岁月,苔阶偶抚昔人碑。
石龟石柱出废址,如幻具足非然疑。
宝构珠缨悬日月,相好特表天人师。
戒坛左峙授摩羯,擘窠神迹辉云楣。
曲廊右转筑精舍,虽城市也而幽奇。
庭前倔强矗老干,摩挲不辨桐与桤。
轮囷盘郁戛霄汉,层层旌节排神芝。
白足僧人称铁树,木疏希见谁能知。
大椿散木此其类,名以不坏理亦宜。
很山千岁挺不朽,彼小隐耳奚堪题。
饱参佛定得如是,熟阅世道何纷兮。
天风为我吹万虑,童童盖下聊依迟。
石桥之北凤城西,庄严净域开招提。
我来白昼考岁月,苔阶偶抚昔人碑。
石龟石柱出废址,如幻具足非然疑。
宝构珠缨悬日月,相好特表天人师。
戒坛左峙授摩羯,擘窠神迹辉云楣。
曲廊右转筑精舍,虽城市也而幽奇。
庭前倔强矗老干,摩挲不辨桐与桤。
轮囷盘郁戛霄汉,层层旌节排神芝。
白足僧人称铁树,木疏希见谁能知。
大椿散木此其类,名以不坏理亦宜。
很山千岁挺不朽,彼小隐耳奚堪题。
饱参佛定得如是,熟阅世道何纷兮。
天风为我吹万虑,童童盖下聊依迟。
这首《广济寺铁树歌》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描绘了广济寺内铁树的壮观景象及作者对佛法与世道的深刻感悟。
首先,诗人描述了广济寺的地理位置和庄严环境:“石桥之北凤城西,庄严净域开招提。”石桥旁,凤城之西,广济寺如同一座清净的领域,开启了一个招提(佛教寺院)的门户。接着,“我来白昼考岁月,苔阶偶抚昔人碑。”诗人白天探访,触摸着布满青苔的台阶,偶然间抚摸到古代的碑文,感受历史的沉淀。
随后,诗人详细描绘了广济寺内的建筑特色:“石龟石柱出废址,如幻具足非然疑。”石龟与石柱从废弃的遗址中脱颖而出,仿佛是幻象,但又确确实实存在。接着,“宝构珠缨悬日月,相好特表天人师。”宝塔上悬挂着珠帘,如同日月般璀璨,展现出天人师的尊贵形象。
“戒坛左峙授摩羯,擘窠神迹辉云楣。”戒坛左侧立着摩羯,神迹在云楣上闪耀,象征着佛法的神圣与威严。接着,“曲廊右转筑精舍,虽城市也而幽奇。”曲折的走廊右侧建造着精致的住所,即使在城市中也显得幽静而奇异。
“庭前倔强矗老干,摩挲不辨桐与桤。”庭院前矗立着坚韧的老树,摸起来难以分辨是梧桐还是桤木。接着,“轮囷盘郁戛霄汉,层层旌节排神芝。”树干盘旋郁郁葱葱,直插云霄,层层排列的旗帜与神芝相互辉映。
“白足僧人称铁树,木疏希见谁能知。”白足僧人称这树为铁树,稀少的树木很少有人知晓。最后,“大椿散木此其类,名以不坏理亦宜。”大椿树这类长寿的树木与此相似,以其不朽的特性命名,合情合理。
“很山千岁挺不朽,彼小隐耳奚堪题。”高耸的山峰千年不朽,相比之下,那些微不足道的隐士实在不值一提。最后,“饱参佛定得如是,熟阅世道何纷兮。”通过深入参悟佛法,才能理解世间万物的纷繁复杂。
整首诗通过对广济寺内铁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世道的洞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有美一人闲且都,天然自与常人殊。
奔逸绝尘遗步趋,宛在大海之东隅。
珠宫贝阙非凡居,鲛绡被体云霞裾。
朝乘一鹤暮双凫,往来圆峤仍方壶。
所交皆古真仙徒,赤松羡门及麻姑。
共论妙道得道枢,天地万物指马如。
人间岁月良易徂,别来眼暗齿发疏。
山可泐兮海可枯,相思之念无时无。
示好亦有明月珠,藏之怀袖不敢沽。
屡欲致之乏飞鱼,侧身东望空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