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指不见月,两处大誵讹。
来叩普庵老,真心岂奈何。
除非君自肯,阳春白雪歌。
毛端如来识,言说用闲多。
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
迷指不见月,两处大誵讹。
来叩普庵老,真心岂奈何。
除非君自肯,阳春白雪歌。
毛端如来识,言说用闲多。
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的作品,名为《偈颂十四首(其十二)》。诗中以月为象征,表达了寻找真理或内心明净的过程。"迷指不见月"暗示了在追求智慧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本质。"两处大誵讹"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失和偏差。
诗人呼唤普庵老,意指寻求普庵和尚这样的高人指点,表达对真心实相的渴望,"真心岂奈何"表达了对如何抵达真实内心的困惑。"除非君自肯"则提出了解决之道,即个人必须有自我觉醒的决心,如同欣赏阳春白雪般的高雅之音,才能领悟真谛。
"毛端如来识"借用佛教典故,比喻细微之处也能洞察真理,"言说用闲多"则指出语言文字在此刻显得多余,真正的理解在于心领神会。最后两句"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意为只有放下情感与执着,彻底忘我,才能突破思维的束缚,达到无尽的智慧境界,即佛教中的"摩诃",意为广大无边。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引导读者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灵净化,去追寻和体验那超越言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