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登高台,四远披天风。
清川漾光远,碧嶂含姿浓。
闾井满后前,雉谯夹西东。
雄为一州表,阔会群境从。
摧颓久笼鹤,迅逸遐征鸿。
矫首望丹阙,烟氛多翳蒙。
南方少佳月,竟岁四五逢。
稍喜今夕霁,迥当凉秋中。
衰影朗在照,空庭恣鸣蛩。
石栏叶露下,吟思殊未终。
杖藜登高台,四远披天风。
清川漾光远,碧嶂含姿浓。
闾井满后前,雉谯夹西东。
雄为一州表,阔会群境从。
摧颓久笼鹤,迅逸遐征鸿。
矫首望丹阙,烟氛多翳蒙。
南方少佳月,竟岁四五逢。
稍喜今夕霁,迥当凉秋中。
衰影朗在照,空庭恣鸣蛩。
石栏叶露下,吟思殊未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汝谠在郁孤台上独自登高所见的景象。他手持藜杖,感受到四面八方吹来的天风,清流荡漾,远处的山峦青翠欲滴,显得格外浓郁。城郭内外,房屋密集,东西两侧的城楼如雉堞般排列,显示出城市的雄伟和地域的广阔,仿佛是州境的象征。
诗人感叹自己长久以来如同笼中的鹤一般困顿,而此刻的登高让他感到像远行的鸿雁一样自由。抬头望去,京城的宫殿却被烟霭笼罩,难以清晰看见。南方一年中难得见到几次明亮的月亮,今晚的霁月让诗人稍感欣喜,身处凉爽的秋夜之中,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更加清晰。
空旷的庭院里,秋虫鸣叫,石栏边的叶子上挂着露珠,这些景象激发了诗人的吟诵之思,但思绪并未因此而停止。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沉思。
客食石门寺,而今仅两年。
衰迟嗟我老,邂逅识君贤。
圣域人称亚,儒林秀誉先。
未揎攀桂手,已许买山钱。
垄麦秋期近,庭槐昼影圆。
方思归去日,忽得寄来篇。
意合蒙推奖,情亲出爱怜。
格幽凌雪劲,词锦照人鲜。
把玩欣无厌,行吟却怅然。
句追工部袂,气拍翰林肩。
世已惊殊异,名宜改半千。
永怀风露重,绕遍旧池莲。
吴氏季子世不乏,子孙魁垒特秀发。
人言才业任世重,更觉文章有家法。
奉亲作意构华堂,想见青红湿窗闼。
堂中二老斗康强,夫妇承颜荐寿觞。
朅来儿侄俱登第,举族请名重庆堂。
富贵鼎来推不去,道德照人闾里光。
富公玉食由及养,范公诸郎尽卿相。
亲养子荣兼有德,家声置公范富上。
虚檐风月夜未央,靘庄成轮发清唱。
金鸭香清碧缕飘,灯前玉颊醉红潮。
一尊满劝何所祝,盛事要看追八萧。
湘水有庐山,蜀僧有吴韵。
无尘而俱清,雪月夜相映。
书痴喜借人,香癖出天性。
垂涕拨黄独,粪火曾发哂。
三年我东邻,家颠开小径。
一饭必招呼,嘲之终不愠。
明朝趣去我,岁逼青阳近。
子已饱丛林,件件无遗恨。
赠子湘源春,山穷春不尽。
我来客湘江,独泛无人佐。
封疆接南越,都会列百货。
方嗟岁除矣,仍喜此月大。
思归姑置之,且枕曲肱卧。
馈问亦未能,起看灯照座。
念贫米无舂,笑富粉转磨。
二者分劣优,等是一年过。
唯有东坡翁,作诗今续和。
君诗素雄放,出语秀不俗。
更读病中吟,清婉犹可录。
自愧鲁钝者,文字每见辱。
有取定乡闾,馀事亦何足。
夫子饱书史,屡晒便便腹。
蓄深故发远,诗成惊众目。
我诗虽不少,俗马空多肉。
赖遇秃毛发,苟仕安得禄。
所至有青山,是处堪藏育。
行当拂衣去,此志吾已卜。
君须更勉旃,当以谦自牧。
功成还故乡,竹杖巾一幅。
永从林下游,此诗无厌读。
灵光不自藏,今日诞忠良。
挥麈云腾涌,峨冠鹤瘦长。
强明心似月,勤干鬓成霜。
赤县鸣琴宓,清朝揽辔滂。
权衡公调选,陵阜富糇粮。
除恶虽云切,忧民只恐伤。
行看星使动,已觉省兰香。
寿考何须祝,传家辟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