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尽尸骸没一些,从兹遍界是那吒。
直饶见得无纤翳,未免重添眼里花。
析尽尸骸没一些,从兹遍界是那吒。
直饶见得无纤翳,未免重添眼里花。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守净所作的《颂古四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内容似乎是在探讨一种深刻的哲理。"析尽尸骸没一些"描绘了一种彻底解构或消除一切外在形式和束缚的状态,"从兹遍界是那吒"可能暗指从此世间万物皆如那吒般显现,具有某种超越或空灵的本质。然而,即使能够洞察到这种无暇的境界,"未免重添眼里花"则暗示了即便达到如此境地,心灵深处仍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执着或新的认知障碍,如同眼中的花朵,虽美却难以完全剔除。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式地表达了对生命和认知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即使达到某种程度的觉悟,也难以完全摆脱主观认知的影响,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无我"与"空性"的哲学思考。
去年奉使天西角,遇事才疏多自觉。
不应尚或人改观,增重端因君在幕。
君才如刃新发硎,到手万牛髋髀落。
岂能随我困边徼,定自抟风上寥廓。
峡束秋江风浪清,美君出峡舟楫轻。
去年联马听箫鼓,今也恨不同此行。
古人持兵喻槃水,顾我何者能独擎。
幸留药石苦资助,勿谓相舍真忘情。
今夕知何夕,织女逢牵牛。
云軿拥高汉,仙事传风流。
人间适焦窘,龟兆生田畴。
当时大军后,皆抱糠籺忧。
我劝二星者,鹊桥无谩游。
曷不攀天河,驾浪鞭龙头。
共化油然云,白雨淋九州。
无庸事机巧,下副儿女求。
良宵幸款曲,愿尔深自谋。
无令一年中,虚烦天地秋。
桃歇冬花蕉叶乾,寒到广东真是寒。
山斋竹椅冷如水,欲以荐坐无蒲团。
邻翁未必藉华罽,顾此流落心所怜。
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
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
虽是凝尘少来客,瘦骨整衣身独便。
领君此意觉温甚,我亦虚坐其敢安。
家世穷愁岂今日,广文之老先无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