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牒熟当披旧迹,灞桥今忽过征鞍。
前朝宫展烟芜远,四望河山古木寒。
自古功名应邂逅,大家岐路妄汍澜。
兴亡甚费生灵血,只得高人梦幻看。
汉牒熟当披旧迹,灞桥今忽过征鞍。
前朝宫展烟芜远,四望河山古木寒。
自古功名应邂逅,大家岐路妄汍澜。
兴亡甚费生灵血,只得高人梦幻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的《过灞桥长安道上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经过灞桥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联“汉牒熟当披旧迹,灞桥今忽过征鞍。”以“汉牒”暗指历史文献,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追忆与探索,而“灞桥”则点明了地点,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历史之旅。诗人仿佛在穿越时空,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
颔联“前朝宫展烟芜远,四望河山古木寒。”通过描写前朝宫殿如今荒草丛生的景象,以及四周河山间古木的寒冷,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感。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寓意着王朝更迭、世事无常。
颈联“自古功名应邂逅,大家岐路妄汍澜。”诗人在此联中反思了功名利禄与人生道路的选择。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在追求功名的路上往往遭遇各种选择和挑战,而这些选择有时可能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这里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蕴含着对命运的深思。
尾联“兴亡甚费生灵血,只得高人梦幻看。”诗人感叹历史兴衰给生灵带来的巨大牺牲,但最终只能由那些超脱世俗、思想高远的人来理解和解读。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我曾醉卧勇庵床,酒渴依然梦吸江。
晚角吹回灯尚在,眼花错认月横窗。
处中最灵智,人与天地参。
其间有佛老,曷又推为三。
共以圆通出,诚明自包含。
排楹压文础,焕采涂朱蓝。
而将罝吾儒,复欲笼彼聃。
二徒不自晓,恬若均笑谈。
越鸟不巢北,代马不嘶南。
固亦辨殊土,麟鷟唯时堪。
风枝不动月光午,况是高台过新雨。
吴客方思千里归,不负洛阳尘与土。
到时水落鳜鲈肥,香稻初炊鲙红缕。
休言羊酪敌莼羹,我亦长吟念东楚。
平胡马嘶谁可留,去去相望富春渚。
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
今年誇好方绝伦,明年更好还相比。
君疑造化特著意,果乃区区可羞耻。
尝闻都邑有胜意,既不钟人必钟此。
由是其中立品名,红紫叶繁矜色美。
萌芽始见长蒿莱,气焰旋看压桃李。
乃知得地偶增异,遂出群葩号奇伟。
亦如广陵多芍药,闾井荒残无可齿。
淮山邃秀付草树,不产髦英产佳卉。
人于天地亦一物,固与万类同生死。
天意无私任自然,损益推迁宁有彼。
彼盛此衰皆一时,岂关覆焘为偏委。
呼儿持纸书此说,为我缄之报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