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厌丝竹,鸣屟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君王厌丝竹,鸣屟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这首明代诗人高启的《响屟廊》描绘了一幅宫廷内寂静而变迁的画面。首句“君王厌丝竹”暗示了昔日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喧嚣,君王对音乐的厌倦,反映出他对世俗享乐的疏离。接下来,“鸣屟时清耳”写君王偶尔踏着木屐的声音,以清新的方式打破宫中的宁静,体现了他的独特品味和追求。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进一步描绘了君王独自漫步在春天的皇宫中,连轻微的脚步声都未惊动丝毫尘埃,足见其行踪之轻,心境之静。然而,“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笔锋一转,揭示出历史的无情变迁,宫殿已不再是君王的掌控之地,麋鹿竟在废墟上自由游荡,象征着王朝的衰落。
最后两句“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将声音和足迹留在了月光下和荒凉的苔藓间,渲染出一种凄凉与寂寥的氛围。诗人以“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收束,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空荡走廊上僧侣脚步声的孤独回应,寓言了世事无常和人生的孤寂。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哀思。
两眼深秀,双眉下垂。面目严冷,身心古锥。
云水盘游,寻常梦于行脚。
丛林寂默,三十年之住持。
穷河汉于昆崙之椒,渊源亲到。
拈斗杓于混沌之外,佛祖犹疑。
变通不倦,施设随宜。
向道刹尘机用稳,却嫌石火电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