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雕栏外,名花照玉壶。
翰林方醉卧,中使遍传呼。
行乐词先奏,清平唱未徂。
春山云作黛,秋水月为肤。
妒杀红丝畔,纤纤入画图。
十二雕栏外,名花照玉壶。
翰林方醉卧,中使遍传呼。
行乐词先奏,清平唱未徂。
春山云作黛,秋水月为肤。
妒杀红丝畔,纤纤入画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宫廷中的奢华与繁华景象。开篇“十二雕栏外,名花照玉壶”,以“十二雕栏”和“名花”渲染出一种华贵而幽雅的氛围,玉壶映照着花朵,更添几分清冷之美。接着,“翰林方醉卧,中使遍传呼”,对比描绘了文人与宫廷官员的不同生活状态,翰林在醉酒中沉睡,而中使则频繁地传唤,一动一静之间,展现了权力与悠闲的鲜明对比。
“行乐词先奏,清平唱未徂”,行乐之词先行奏响,清平之音尚未结束,暗示了宫廷生活的欢愉与持续。接下来,“春山云作黛,秋水月为肤”,运用比喻手法,将春山比作黛色,秋水比作肌肤,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之美,同时也暗喻了女性的柔美与细腻。
“妒杀红丝畔,纤纤入画图”,最后一句通过“妒杀”二字,表达了对女子美丽身姿的赞美,同时“红丝畔”与“纤纤入画图”相呼应,既体现了女子的娇美,也暗示了她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赞叹不已。整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自然美景以及女性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明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