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摇夜翠,当夏亦凄清。
石壁分馀霭,疏林透薄明。
欲到板桥去,坐闻幽涧声。
柴门开复掩,飒飒谷风生。
群峰摇夜翠,当夏亦凄清。
石壁分馀霭,疏林透薄明。
欲到板桥去,坐闻幽涧声。
柴门开复掩,飒飒谷风生。
这首诗描绘了夏夜山中清幽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首句“群峰摇夜翠”,以动态的“摇”字,生动地展现了夜晚山峰在月光下呈现出的深绿色调,仿佛整个山峦都在夜色中轻轻摇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当夏亦凄清”一句,看似矛盾,实则巧妙地表达了夏季夜晚特有的凉爽与宁静,不同于白日的燥热,夜晚的清凉与寂静更显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石壁分馀霭,疏林透薄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朦胧之美。石壁上残留的雾气被月光照亮,显得格外神秘;稀疏的树林透过淡淡的晨光,透露出一丝丝生机。这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欲到板桥去,坐闻幽涧声”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远方,想象着踏上板桥,耳边传来的是幽深山谷中的流水声。这一句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最后,“柴门开复掩,飒飒谷风生”以柴门的开关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谷风声,结束全诗。这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自然界的循环往复,给人以深刻的生命哲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夜山中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静美与和谐,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人生对门东西陌,口耳一间心谁传。
况乃天地相去远,一在南海一在燕。
古今万世复万世,彼亦居下此在前。
是非得失错且繁,以情相话何由缘。
造化岂不大且渊,到此缩缩智且悭。
圣人智出造化先,始独俯仰模坤乾。
一人诘曲意百千,以文写意意乃宣。
简书轴载道相联,驰夷走貊通百蛮。
羲皇向今谷屡迁,言语应接旦暮间。
圣人不死术以此,又与其类殊蚑蠕。
外之君臣内父子,仁义礼乐定笔端。
砚与笔墨乃舟船,论功次第谁能攀?
伯益于文敏且颛,字向纸上生戈鋋。
与砚出入宜不捐,胡乃贽我璧弃泉。
作诗知砚功小大,报不充赐心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