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墨句衣,吮毫添晕,腕底香留千古。
竹里行吟,月中窥影,愁心问伊知否。
竖一指、谈禅也,天花堕如絮。恨难数。
更谁怜、梦尘醒后,多少事、赢得几声才女。
莫再钟情根,愿来生、重转西土。
满眼青莲,是鸥波、曾共游处。
悔身无双翼,去伴听经鹦鹉。
著墨句衣,吮毫添晕,腕底香留千古。
竹里行吟,月中窥影,愁心问伊知否。
竖一指、谈禅也,天花堕如絮。恨难数。
更谁怜、梦尘醒后,多少事、赢得几声才女。
莫再钟情根,愿来生、重转西土。
满眼青莲,是鸥波、曾共游处。
悔身无双翼,去伴听经鹦鹉。
此诗《法曲献仙音》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位女性形象,通过“竹里行吟”、“月中窥影”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运用了“著墨句衣,吮毫添晕,腕底香留千古”这样的句子,巧妙地将画中人物与艺术创作过程联系起来,赋予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竹里行吟,月中窥影”,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独立与静谧,也暗示了其内心的深邃与孤独。“愁心问伊知否”,则进一步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引人深思。接下来,“竖一指、谈禅也,天花堕如絮”,以禅语入诗,增加了作品的哲学意味,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超然境界。
“恨难数。更谁怜、梦尘醒后,多少事、赢得几声才女”,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才华女子的同情与理解。最后,“莫再钟情根,愿来生、重转西土。满眼青莲,是鸥波、曾共游处。悔身无双翼,去伴听经鹦鹉”,表达了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佛法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清末女性对于自我、爱情、生活乃至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