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持也提持不起,绝毫绝釐。
抖擞也抖擞不下,如山如岳。恶,抹过小塘袈裟角。
提持也提持不起,绝毫绝釐。
抖擞也抖擞不下,如山如岳。恶,抹过小塘袈裟角。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广闻的《偈颂一百四十二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玄妙。
“提持也提持不起,绝毫绝釐。”这两句以提物为喻,表达了一种无法把握、超越或理解的境界。这里的“毫”和“釐”都是极微小的长度单位,用来形容难以捉摸的状态,暗示了某种超乎寻常、难以言说的真理或存在状态。
“抖擞也抖擞不下,如山如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难以摆脱或克服的境遇。通过将这一状态比作山岳,强调了它的稳固、不可动摇和深远。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描述,更是对心灵、精神层面的一种隐喻,暗示着在面对某些根本性问题时,个体的挣扎与努力可能显得无力且无效。
“恶,抹过小塘袈裟角。”这句话以一种略带戏谑或讽刺的口吻结束,似乎是对前文所描述的困境或挑战的一种回应。这里的“小塘”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较小、易于处理的事物,而“袈裟角”则可能象征着修行者或寻求智慧者的某种标志或象征。通过“抹过”的动作,诗人似乎在暗示,即使面对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也可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或道德层面,需要以一种更为细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述,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某些超越日常经验的真理或存在状态时的无力感、挣扎以及最终可能的超越或理解。它不仅反映了禅宗哲学中关于无常、空性和超越世俗观念的核心思想,同时也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激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自我认知以及精神追求的思考。
忆坐时盘膝捻双翘,移灯故偎郎。
算生来好静,一春消受,妆罢薰香。
怪道文茵太窄,并倚却相妨。
又推侬暂起,自理罗裳。
莫更凭肩对镜,怕菱花一朵,也妒人双。
有合欢钿椅,新制出西洋。
只怜伊恹恹伏几,是嗽时搁了绣鸳鸯。
把月底红阑熨暖,却受微凉。
岭南红云,故事汉宫宴。
海岛蛟窟筵席,虬珠琼娘解。
卸罗襦、玉体横陈温暖。途远。尘骑何劳盼断。
我生馋魔,病渴徒艳羡。遇汝他乡,唇润处,色香变。
东坡百颗,选树论园总虚愿。小年何况今见。
翠带珠缨。向游仙队里,恍遇云英。
镂冰质,凌波步,家何在、渺矣蓬瀛。
擎盘独出衣裳冷,弹葱指、顿现娉婷。
商周垒洗,种白玉莹然,心迹双清。娇颦烟媚书檠。
似冰壶濯魄,一片虚明。
空擎盏,忘沽酒,出门笑、依旧江横。
岭梅兄姊山矾婢,人独立、茜影亭亭。
归魂洛浦,扶醉梦依稀,月可中庭。
黯江城、落梅哀笛,吹残甥馆琼树。
臂丝续命欺人耳,乍面忽成千古。鸡报午。
莫便认、视阴灵照机先赴。昙花两度。
恁一坠银瓶,永辞珠掌,先后委尘土。
人间世,生女生男何补。漫云光采门户。
母兮抚汝终如始,藐尔诸孤谁抚。天欲暮。
偏教我、临流踯躅横舟渡。蒲觞忍举。
对渺渺蛮波,年时角黍,怕听大招赋。
我亦单寒子。蓬门夜、母儿形影相倚。
秋机织泪,春灯熨梦,烟残坠穗。
瓻书借向东邻,便绕膝、殷勤问字。
诵琅琅、建水高瓴,寒宵过午忘寐。
生前无分鸡豚,墓门寒食,望风悬泪。
珍图手展,丸熊画荻,俨然前事。
帘前雾重成滴,摇壁影、葳蕤细蕊。
陟屺吟、能否招魂,涕零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