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釭和气散氤氲,忽作元珠吐穗新。
膏脉破芽非藉手,敷芳成艳不关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怜心燄上,何妨好客致清贫。
兰釭和气散氤氲,忽作元珠吐穗新。
膏脉破芽非藉手,敷芳成艳不关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怜心燄上,何妨好客致清贫。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所作,名为《灯花》。从诗的内容来看,朱淑真通过描绘兰花与灯花的意象,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
“兰釭和气散氤氲,忽作元珠吐穗新。”这里的“兰釭”指的是兰花,而“元珠”则是比喻灯花。诗人通过这两种美好事物的对比,表达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韵味和生长过程,既有兰花清雅脱俗之感,也有灯花璀璨夺目的光彩。
“膏脉破芽非藉手,敷芳成艳不关春。”这两句强调了自然之物的自在生长,不依赖外力,也不受季节限制。兰花与灯花各有其独特之美,而这些美好并非由人工创造或受到春天气候变化的影响。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这两句则转向了对远方事务和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复杂而遥远的事物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情绪,这些纷争只会让人感到寒冷和不安。
“我欲生怜心燄上,何妨好客致清贫。”最后两句表明诗人的愿望是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即使是对美好的追求也不希望因此而陷入世俗的纷争与污染。这里的“好客”可能指的是欢迎那些能够理解和欣赏她心灵世界的人,而不在乎物质上的贫富。
总体来看,朱淑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以及对超脱世俗纷争、保持内心纯净的一种向往。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的审美和理想。
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
寒凉十月末,露霰濛晓昏。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
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
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
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列位簪缨序,隐居林野躅。
徇物爽全直,栖真昧均俗。
若人兼吏隐,率性夷荣辱。
地藉朱邸基,家在青山足。
暂弭西园盖,言事东皋粟。
筑室俯涧滨,开扉面岩曲。
庭幽引夕雾,檐迥通晨旭。
迎秋谷黍黄,含露园葵绿。
胜情狎兰杜,雅韵锵金玉。
伊我怀丘园,愿心从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