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
寒凉十月末,露霰濛晓昏。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
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
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
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
寒凉十月末,露霰濛晓昏。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
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
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
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诗人在大自然中流露出对历史和古人的思念与感慨。开篇“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写出的是秋天大地一片苍白,荒废的田野上长满了苍耳,秋风吹过,带来了一丝凉意和萧瑟之声。
接着,“寒凉十月末,露霜濛晓昏”则进一步描绘了深秋末期的清冷景象,露水凝结成霜,晨曦朦胧中透露出一天的寒冷与幽暗。诗人心中的忧虑也如同这天气一般,难以排解。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云彩,而诗人的心事则如同这些云朵一般,无边无际地充塞。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千里之风在道路上呼啸,野竹随风摇曳,如同蛇行其间,留下了时间的痕迹。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则是对早晨自然界声音的描写。山涧中的溪水潺潺作响,与清晨鸡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清冷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表明诗人坚持着自己的旅行计划,虽然环境艰苦,但依然继续前行。到了目的地,他将马匹交给了旧日的邻居。
随后,“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则提到诗人对当地居民廖姓和辛姓的了解,并且表达出想要拜访这些人的愿望。而“始欲南去楚, 又将西适秦”则是诗人先前有过要去楚国(今湖北一带)和秦国(今陕西一带)的打算。
接着,“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中提到的襄王和武帝都是历史人物,诗人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留下了青春的痕迹。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则是说到兰台(古代宫殿名)之上,传说中的美玉宋玉如今已无处寻觅,其灵魂也随风飘散。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过往事物的怀念。
最后,“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写的是诗人在探访秦台时,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深切感受和对历史的缅绕思考。蛰虫蠹食,象征着时间的侵蚀与历史的流逝。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融入了历史的回音和个人情感的深度,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在秋天的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疏钟度水江云晓,几度溪桥飞白鸟。
玻璃千顷浸重城,一点孤峰望中小。
竹梧绕寺青苍苍,老僧长啸开松房。
莲花灯下传清梵,十里江流闻妙香。
蜃楼幻出横烟渚,长日依微飞绿雨。
宝地西风下雁王,香台噀雾来龙女。
五月江头藕放花,夹溪扶荔蒸红霞。
越女相携采莲去,木兰双桨载琵琶。
金塘日晚芙蓉醉,箫鼓声沈岛烟翠。
此时海上一珠悬,流光照见群山睡。
公子王孙越布衫,临风齐唱望江南。
摩尼五色原无价,谁赏骊龙颔下探。
日晴江暖南风吹,蒲帆饱风如鸟飞。
晨征正背南浦去,夕宿已向吴城归。
平湖浸天波淼淼,湖上长亭跨林杪。
此时天宇正苍茫,数点遥山望中小。
孤舟前发闻疏钟,云边笑指匡庐峰。
白莲早晚应重发,欲叩东林谒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