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传业自天台,千里翛然赴感来。
梵行毗沙为外护,法筵灵曜得重开。
已能为我迂神足,便可随方长圣胎。
肯顾北山如慧约,与公西崦斸莓苔。
道人传业自天台,千里翛然赴感来。
梵行毗沙为外护,法筵灵曜得重开。
已能为我迂神足,便可随方长圣胎。
肯顾北山如慧约,与公西崦斸莓苔。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宋朝创作的,题目为《荣上人遽欲归以诗留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期望重逢之情。
"道人传业自天台,千里翛然赴感来。"
这里的“道人”指的是修道的人,他们在天台山传承自己的道业。这两句描绘了一位道人从远方赶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崇敬之情。
"梵行毗沙为外护,法筵灵曜得重开。"
“梵行”可能指的是佛教的修行,“毗沙”则是佛教术语,意指清净或远离污染。这两句表达了道人通过修行来保护自己,并且通过法筵(即坐禅的地方)重开心灵之门。
"已能为我迂神足,便可随方长圣胎。"
这里的“迂神足”可能是指一种修炼方法或状态,意指作者已经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后半句则表达了如果友人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随处都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成长。
"肯顾北山如慧约,与公西崦斸莓苔。"
“北山”在这里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象征性的高地,“慧约”则意味着智慧的约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能够像对待北山一样,带着智慧和谨慎去做事情,并且愿意与友人共同在西边的小路上采摘莓苔(可能指的是某种草药或野生植物),象征性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道人的修行来比喻人与自然、精神世界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共同修炼之愿。王安石在这里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青松如舞蛟,白云如游龙。
龙游化甘雨,与世为年丰。
蛟舞散清影,利爪拿高穹。
二者无限奇,尽入幽人宫。
幽人室悬磬,隐约松云中。
松秀悦耳目,云生荡心胸。
读书坐云石,鼓琴杂松风。
无往不自得,深喜世虑空。
披云采松花,何啻食万钟。
万钟食有尽,松花味无穷。
松云幸无恙,天地同始终。
扶筇一相顾,摩云抚孤松。
问松几何年,适与云会同。
松静了不言,云去寻无踪。
回首万峰顶,但见山重重。
延年有术,飧古松根下,茯苓千岁。
纵是延年如何益,命也道之将废。
思古之人,词章节行,杲杲行当世。
遗风流韵,渊然尚有余味。
无奈先哲凋零,后生坦率,多以儒为戏。
每笑唐人书不读,直把黄金买贵。
山泽奇才,云林真隐,没齿何曾遇。
人生如梦,江流日夜东去。
染黛浮空,凝妆伫远,数峰底事含颦。
十样新眉,从他雨抹烟匀。
龙绡便面宜歌舞,看亭亭、玉骨冰神。
几销魂,翠被余香,锦瑟清尘。
如今归去湖山畔,对一川平野,一片闲云。
两两渔舟,相过桂渚兰津。
谁将玉斧修明月,柰琼楼、高处无人。忆王孙。
芳草江南,暗鴂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