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宁陵县学》
《过宁陵县学》全文
明 / 方孝孺   形式: 古风

师道古所重,义与君父同。

自从东汉来,节行著高风。

系理或诉冤,死请代以躬。

收葬与抚孤,恳恻贯苍穹。

圣贤垂大法,勉孝兼劝忠。

岂闻讼其师,挤寘囹圄中。

执宪者何心,此辈忍见容。

不惟紊人纪,实斁上帝衷。

至理有相关,斯乃教化宗。

扶持罔失坠,允藉参赞功。

末俗日悍骄,童稚忘敬恭。滔滔未有艾,??安所从。

我行闻怪事,窃叹徒伤恫。

谁操黜陟柄,幸为惩顽凶。

(0)
鉴赏

这首诗《过宁陵县学》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通过描述对教育和师道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展现了作者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首句“师道古所重,义与君父同”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认为教师的职责与君主和父亲一样崇高。接着,“自从东汉来,节行著高风”赞扬了自东汉以来,教师们高尚的行为和品德。然后,诗人列举了教师在处理学生申诉、收葬遗孤等方面表现出的仁慈与关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切爱护。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岂闻讼其师,挤寘囹圄中”揭示了社会上对教师的不公对待,甚至有人因诉讼老师而将老师置于牢狱之中,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诗人质问执行法律的人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表达了对这种不公正行为的谴责。

“不惟紊人纪,实斁上帝衷”指出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违背了天意。诗人认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最后,诗人呼吁掌握权力的人能够采取行动,惩罚那些破坏社会秩序和道德的人,以期社会风气有所改善。他表达了对教育和道德重建的期待,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师道尊严、社会道德和教育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展现了方孝孺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深邃洞察力。

作者介绍
方孝孺

方孝孺
朝代:明   字:希直   号:逊志   籍贯:宁海   生辰:1357—1402年7月25日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猜你喜欢

古风·其七

秋风西北来,庭砌凉以清。

玉魄映疏梧,唧唧寒蛩鸣。

双星在河汉,新伤离别情。

谁家砧杵动,良人方远征。

而我晏然卧,凉飔拂画楹。

残梦回枕簟,吟哦月影明。

(0)

思帝乡

红烛冷,碧钗留。烛冷钗留人去,恨悠悠。

拚得一分憔悴,一分秋。试问眉间心上,几多愁。

(0)

鹤冲天.题莼魰小像和葆馚原韵

云沙月渚,梦里曾游处。春草夜来生,催佳句。

为金门待诏,总交付,渔家住。

赖诗朋酒侣,唱和新声,谱入舞巾歌苧。

扁舟晓暮,难趁秋风去。觅取故乡鲈,和烟煮。

又飞觞刻烛,且同听、燕山雨。

吾衰心未许,扶醉追欢,不减旧年情绪。

(0)

忆王孙

春风吹后满天涯,系马高楼春日斜。

归梦悠扬隔柳花,不如他,一路青青直到家。

(0)

浣溪沙

薄薄香云稳称肩,凤头刚衬小红笺。

朅来堤畔蹋轻烟。

鸟学新声窥翠幰,蝶知芳气上花钿。

个人何处不堪怜。

(0)

菩萨蛮

绿窗拥被莺呼醒,红云微皱愁难整。

檀炷袅薰笼,罗衣三两重。

流苏休便揭,欲起愁无力。

杨柳小腰肢,春来瘦不支。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纳兰性德 颜真卿 韦庄 皇甫冉 丘浚 程嘉燧 陈三立 薛能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杨载 薛时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