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慈阳地,巉岩半不毛。
天垂南裔尽,山插北辰高。
种粟惟便火,耕崖秪惯刀。
驩兜墓犹在,掩鼻过秋蒿。
百里慈阳地,巉岩半不毛。
天垂南裔尽,山插北辰高。
种粟惟便火,耕崖秪惯刀。
驩兜墓犹在,掩鼻过秋蒿。
这首诗描绘了慈利县的地理风貌,展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首句“百里慈阳地”点出此地温暖宜人,然而接下来的“巉岩半不毛”则揭示了地形的崎岖和植被的稀疏。诗人通过“天垂南裔尽,山插北辰高”这两句,描绘了山脉的雄伟壮观,仿佛延伸到天际,与星辰相接。
诗中“种粟惟便火,耕崖秪惯刀”形象地描述了当地人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贫瘠的山崖上用火耕作,反映出农耕生活的艰辛和智慧。最后,“驩兜墓犹在,掩鼻过秋蒿”暗指传说中的远古人物驩兜,他的墓地尚存,而诗人走过时只能掩鼻以避秋日蒿草的气味,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慈利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感慨。
黄菊浮觞,紫萸盈把,露凉风细,匆匆早是秋将暮。
天街如蚁,燕尾鬟松,卓金车响,纷纷儿女。
剪彩旗幡,花糕担子,知送谁家去。
叶争飞,雁初系,只少满城风雨。情绪。
不堪摇落,龙山戏马,何处追游,破帽单衫,一襟尘土。
试问、故国荒凉宅榭,草长欲齐阶否。
深巷人归,华堂客醉,作阵鸣腰鼓。
聊送目,夕阳边,惟见碧云千缕。
吾闻华峤书后汉,老子藏书号东观。
东观之书柱下藏,中有奇书待搜看。
蓬莱山上问道家,蓬莱山下罗书案。
藏之名山传其人,发箧真如天章焕。
卒然读之得未曾,不厌百回通一旦。
古来拥书富多文,漫侈风流誇淹贯。
杜氏库兮曹氏仓,非不琳琅万轴灿。
争如柱史妙秘藏,妙秘几人经把玩。
纵封群玉山中书,未抵蓬莱山一半。
吾侪学海信无涯,茫茫那不望洋叹。
诗学源流远,贞淫寓美刺。
谁将三百篇,以意来逆志。
上窥古风谣,下逮及五季。
说诗如司空,风流不著字。
斯为真言诠,可作诗家秘。
近世少元音,词多反害意。
谁知诗律细,不徒誇腹笥。
班宋擅诗名,香艳各有致。
岛瘦与郊寒,亦自成一帜。
古来诗歌盛,至唐称美备。
不为淫靡词,惟以明大义。
叠韵并双声,得此犹馀事。
试观杜诗史,忠义深托寄。
我台诸诗伯,岂少幽人思。
愿与相切磋,风雅敦古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