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气沈山,商音换世,愁与天阔。
留人岩桂攀余,梦远塞榆都折。
琼楼影暗,忍照破碎河山,伤心还话团圆节。
涕泪玉川吟,剩枯肠如雪。歌发。
风亭笛弄,沧海珠生,寄怀浑别。
恨逐胥涛,越网千丝谁结。
全消虎气,算有堕粉零香,清宵索伴蛩声绝。
怕半镜重圆,异当时明月。
夜气沈山,商音换世,愁与天阔。
留人岩桂攀余,梦远塞榆都折。
琼楼影暗,忍照破碎河山,伤心还话团圆节。
涕泪玉川吟,剩枯肠如雪。歌发。
风亭笛弄,沧海珠生,寄怀浑别。
恨逐胥涛,越网千丝谁结。
全消虎气,算有堕粉零香,清宵索伴蛩声绝。
怕半镜重圆,异当时明月。
这首《石州慢》是叶恭绰在清末近现代初所作,描绘了中秋夜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尤其是面对月蚀的自然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绪。以下是对这首词的鉴赏:
词的开篇“夜气沈山,商音换世”,以静谧的夜晚和变换的季节音律起笔,营造出一种深邃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愁与天阔”一句直接点明了词人的内心情感,将个人的愁绪与广阔的天地相连,表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的宏大情感。
“留人岩桂攀余,梦远塞榆都折”描绘了词人在月光下攀折桂花的情景,以及梦境中远行至边塞的景象,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远方世界的向往。
“琼楼影暗,忍照破碎河山”则表达了词人面对破碎的河山,即使在琼楼之中也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无奈。
“伤心还话团圆节”一句,将中秋佳节的团圆与当前的离散对比,更增了几分哀愁。接下来的“涕泪玉川吟,剩枯肠如雪”更是直抒胸臆,以玉川子(白居易)的悲歌和词人枯瘦的内心形象,表现了深沉的哀伤和内心的孤寂。
“歌发。风亭笛弄,沧海珠生,寄怀浑别”则是词人通过歌声、笛声和想象中的珍珠,寄托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尽管这一切似乎都是隔绝的、无法触及的。
“恨逐胥涛,越网千丝谁结”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恨随波涛而去,如同千丝万缕的渔网,难以找到结点,暗示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对历史长河中个人渺小的反思。
“全消虎气,算有堕粉零香,清宵索伴蛩声绝”则通过描述虎邱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同时暗示了词人对清冷之夜的陪伴的渴望。
最后,“怕半镜重圆,异当时明月”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担忧,害怕曾经的美好不再重现,如同担心月亮不再如往昔般明亮,隐含着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石州慢》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词人面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变迁时的复杂情绪,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这首词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和时代背景。
君不见西瓯自昔蛮夷国,谷永招降拓疆域。
郁林千寨拜衣冠,乌浒万家成部落。
后来征剿徒纷纭,肉食何人建长策。
将军年少事文儒,早向桥边受素书。
敕下九重分玉虎,府开五筦给铜鱼。
楼船西向浔州去,直到韩公断藤处。
诏书节制两江兵,武靖楼头画角鸣。
夜火船归武宣县,秋风马跃伏波营。
辕门置酒排高宴,幕府羽书速飞电。
霜满牙旗冻不翻,月明刀斗严如战。
四姓徭民罢鼓鼙,五屯獞户投戈剑。
将军此去策勋名,伫看飞书报玉京。
诸蛮从此应安堵,望见西瓯乐太平。
秀江桥下浪头开,兴贤楼上酒今催。
齐声着力鼓棹去,拍掌浩歌夺锦回。
未必百年逢百度,何缘同志聚同堆。
马蹄明日东西路,廊庙山林莫浪猜。
上阳宫人头欲雪,老宿空床望明月。
匣中明镜尘□封,臂上绛纱丝已绝。
花开花落几春秋,燕去去来知时节。
金屋苍苔綦履荒,玉阶白露芳菲歇。
梦里家乡觉后非,人生骨肉生前诀。
罗衫隐隐映猩红,犹是当年守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