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拈花也破颜,史多天上尽宽闲。
隐囊一撮无劳问,中有须弥七宝山。
不为拈花也破颜,史多天上尽宽闲。
隐囊一撮无劳问,中有须弥七宝山。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对友人王叔承的回答,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宇宙万物的独到见解。
“不为拈花也破颜”,这句话以禅宗故事为引,暗示了诗人并非因外在事物而轻易展露笑容,而是内心深处有着超脱世俗的喜悦与自在。这里的“拈花”借用了佛祖释迦牟尼向迦叶尊者示现微笑的故事,象征着内心的觉醒与智慧的展现。
“史多天上尽宽闲”,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宇宙间的广阔与自由,似乎在说历史长河中的种种纷扰,在广阔的天宇下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与宽广的空间。
“隐囊一撮无劳问”,这里使用了“隐囊”这一形象,可能指的是某种隐秘或不易察觉的事物。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无需过多追问或刻意寻找的态度,暗示了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其自然状态中运行,无需人为干预。
“中有须弥七宝山”,最后两句以“须弥山”作为比喻,须弥山在佛教中常被描述为极高的山峰,象征着无限的高远与深邃。而“七宝山”则进一步强调了山的珍贵与美好。这两句诗综合起来,意味着在看似平凡或隐秘的事物之中,蕴含着宇宙的奥秘与美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以及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现象,去探寻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晓梦莺呼起。便安排、诗家厨传,酒家行李。
点检花边新雨露,春在万家生齿。
道官似、锦溪清驶。
但便有人耕绿野,正不妨、鼓吹频来此。
方觅句,且夷俟。画桥西畔多春意。
记年年、曾来几度,落花流水。
行到水穷云起处,依约辋川竹里。
兴未属、王孙公子。
料想明年端门里,有传柑宴罢黄封醉。
肯回首,万杉底。
遥瞻南嶂深复深,双崖与天藏太阴。
青鞋济胜不能懒,踏破积雪穷崎嵚。
空中朽树抱孤筱,无窍苍壁生横林。
孤禽三叫危石裂,欲返未返神萧森。
磴回忽然何处所,当面烟如翠蛟舞。
石门泄风无昼夜,古木截道藏雷雨。
丹丘赤城去几许,下视人间足尘土。
放身天地不自知,导以龙蛇翼熊虎。
山中异事记今晨,杖藜得道孙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