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瑞香盛开呈益国公二首·其二》
《瑞香盛开呈益国公二首·其二》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针来大笋束仍攒,作么开时色两般。

荀令金炉炷沉水,昭容紫袖衬中襌。

同花异叶株株异,一种栾枝节节栾。

雪里寒香得三友,溪边梅与畹边兰。

(0)
翻译
细针穿插着大竹笋,紧紧攒在一起,不知如何打开,颜色却截然不同。
荀令公的金炉中燃着沉香,昭容的紫色衣袖下衬托着禅衣。
同一花丛中的叶子各不相同,每株栾树的枝节也各有特色。
在雪中,梅的清香与溪边的兰花、畹边的兰草成为寒冬三友。
注释
攒:聚集,攒动。
沉水: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昭容:古代宫中妃嫔的称号。
中襌:僧人的内衣,这里指禅衣。
栾枝:指栾树的枝条。
三友:指梅、兰、竹,古人常以之象征高洁品格。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植物景象的诗,尤其是对瑞香和其他几种花卉进行了细腻的描述。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针来大笋束仍攒,作么开时色两般"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植物的特征,其茎粗壮如针,花朵在不同的开放阶段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变化。这种细致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小之处的关注和赞美。

接下来的 "荀令金炉炷沉水,昭容紫袖衬中襌" 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可能是瑞香的形态,将其比作精致的金属工艺品,并用“紫袖”来形容叶子的颜色和质感,这些都是对植物美感的高度赞扬。

"同花异叶株株异,一种栾枝节节栾"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中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独特之处,即使是同类植物,也各具特色。诗人通过这些描述传达了对自然多样性的赞美和珍视。

最后 "雪里寒香得三友,溪边梅与畹边兰" 描绘了一幅冬日的景象,其中瑞香在严寒中仍然散发着清香,与梅花、兰花一道,成为诗人心中的好友。这不仅是对植物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操和他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自然世界,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造诣和对生命之美的深刻领悟。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仆和蹈元莲竹之什意在誉竹於莲有投鼠之嫌明

蓝田官舍碧山里,南北红蕖照明水。
公馀唤客坐晚凉,不独桃源真避世。
举杯欲酌还自愁,退之惭花不御李。
却持卮酒起谢花,我亦前言聊一戏。
就令妩媚正不恶,更向郑公观所以。
世情好恶苦不常,富贵相亲贫贱弃。
与花俱是天涯人,万事要同风过耳。
花闻我语为解颜,一笑凝然作川媚。
主人有酒君但倾,对花不饮竟何谓。
宰官况有弄丸手,坐解两家归两是。
花神莫浪疑山翁,翁心璧月当寒空。

(0)

才彦置酒筠溪明甫诗次期韵

曳杖循清池,浩歌理忧端。
忧端不可解,遇酒即暂欢。
联绵九嶷高。
置我胸中蟠。
一浇岂易得,橡栗无朝餐。
赤鲤信久绝,白鸥盟亦寒。
何人过子云,慰此风月闲。
杯行不停手,共惜良夜阑。
陶然竹根卧,衾枕天地间。

(0)

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什

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
戴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

(0)

次韵信表弟喭梅之作

万点随风更是愁,从教停雪破除休。
蓬莱花使漫青眼,姑射神人新白头。
待价琼瑰聊可拟,闻风桃李亦增羞。
看残红紫冰霜后,一笑春前解百忧。

(0)

次韵颖仲兰室这什

黄卷青灯寄佛场,孤高如在远林芳。
下帷谁识传经董,载酒时过尚白扬。
华发同心犹有臭,青衿入室自知香。
公卿本是阶庭物,莫遣行藏异素王。

(0)

次韵赵青之水口道中

我从楚江来,不见闽江大。
云山路嶮巘,水石势澎湃。
舟行曲屈间,溪面浮百怪。
蒿师力推拿,如下吾侬拜。
丈人入吾闽,险阻尝一带。
风霜经几时,须发乃尔奈。
人生驹隙中,网以千世界。
纵横斜见林,未改此心在。
营营复何求,赫赫祗自卖。
如何遗诸缘,直养以无害。
秋风着蒲柳,物态亦荣惫。
终当从公游,万法等成坏。
杖藜款禅房,还尽三生债。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何绛 王缜 释宗泐 蓝智 区元晋 王廷陈 林熙春 王汝玉 吴妍因 胡仲弓 释道潜 张天赋 黎遂球 朱祖谋 吕陶 王邦畿 王立道 曹于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