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吴娘曲》
《吴娘曲》全文
宋 / 陆游   形式: 古风

镜奁蚕出千黑蚁,钗梁梅小双青豆。

吴娘十四未知愁,罗衣已觉伤春瘦。

闲寻女伴过西家,斗草归来日未斜。

睡睫濛濛娇欲闭,隔帘微雨压杨花。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niáng
sòng / yóu

jìngliáncánchūqiānhēichāiliángméixiǎoshuāngqīngdòu

niángshíwèizhīchóuluójuéshāngchūnshòu

xiánxúnbànguò西jiādòucǎoguīláiwèixié

shuìjiéméngméngjiāoliánwēiyánghuā

翻译
妆镜中的蚕宝宝化作无数黑色蚂蚁,钗头上的梅花小巧如两颗青豆。
十四岁的吴娘还未懂得忧愁,但春天的消逝已使她的衣裳显得更加单薄憔悴。
她闲来无事找女伴去西邻家,斗草游戏直到夕阳还未西下。
她的眼睑轻垂,娇媚地快要闭上,隔着窗帘,细雨打落着杨花飘洒在窗前。
注释
镜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子和盒子。
蚕出:比喻女子化妆时细致入微的动作。
钗梁:钗头上的装饰。
梅小:形容梅花小巧精致。
吴娘:泛指江南地区的美女。
罗衣:丝织的衣物,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衣裳。
伤春:因春天的景色或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情感波动。
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以草为赌注比赛。
睡睫:熟睡时微微颤动的眼睫毛。
隔帘:隔着窗帘。
微雨:细小的雨点。
杨花:柳絮,象征春天的结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女子日常生活的画面。"镜奁蚕出千黑蚁"写出了女子照镜子时,看到镜中的黑蚂蚁,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蚕事的繁忙;"钗梁梅小双青豆"则以小巧的梅花状发饰比喻少女的青春与娇俏。"吴娘十四未知愁"点出少女年纪尚小,尚未经历人生忧愁,但"罗衣已觉伤春瘦"则透露出她对春光流逝的敏感,衣着的单薄也反映出她的纤弱。

接下来的两句,"闲寻女伴过西家,斗草归来日未斜",展现了少女们天真活泼的玩耍场景,斗草游戏直到夕阳西下。最后两句"睡睫濛濛娇欲闭,隔帘微雨压杨花"描绘了少女午睡的情景,睫毛轻垂,如梦如幻,窗外细雨打在帘幕上,连带着飘落的杨花,更显静谧与娇柔。

整体来看,陆游的《吴娘曲》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十四岁少女的纯真生活和微妙的情感变化,展现了宋朝江南女子的日常生活和青春气息。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
朝代:宋   字:务观   号:放翁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生辰:1125—1210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猜你喜欢

送汪舟次检讨奉使册封琉球

孤悬鼊屿海涯间,襟带穷荒控百蛮。

已奉春秋知正朔,何年南北并中山?

自天宸翰龙鳞动,绕日珠旓豹尾斑。

底事皇华念将母,乘风归路指刀环。

(0)

募僧收枯骨

兵戈二十载,枯骨尚如麻。

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

啼魂昏白昼,掩胔仗黄沙。

何处烦冤尽,观空仰《法华》。

(0)

诸葛忠武侯画像连句

陈生嬉驩罗罍樽,缣缃如云开轩论。

中间规摹天人尊,峨冠修裳微须髯。

长吟观时神龙潜,南冈滋釐民攸瞻。

无錞干鍪旂韬旌,风飞云翔参炎精。

攀吴连川基襄荆,天乎亡刘侯忠殚。

侯精销亡侯灵叹,侯容茕哉吾摧肝。

吁今穹苍昏钩陈,安能英高如侯臣,躬姬膺衡权吾真。

(0)

绮罗香.春日往南城买花归过海王村得瓷杯二细花蹙浪知是雅裁与淑华汲新水煎茶试之漫赋一词

锦段明装,银瓷邢色,绿篆花纹微露。

黯淡风尘,那知画工心苦。

琢红玉、坡老低吟,乞白碗,杜陵佳句。

笑今番、一晌欢逢,绣囊无用稳相护。

琴床人正按谱。检得霏桃千瓣,商量茶具。

绝好缥青,费了酒钱几许。

閒心事,崔托先成,旧款识、哥窑谁署。

浑无赖、懒过春阴,隔帘吹梦雨。

(0)

有赠·其一

潮来潮去荡轻舟,领略清淮十里秋。

摺叠红梯垂柳下,板桥东去水关头。

(0)

舟中夜雨寄内

重阳风雨送归艭,欲遣离愁借酒降。

半夜潮声孤客枕,一星渔火野人窗。

未能学剑羞弹铗,料得停针倦剔缸。

若问征帆泊何处,石头城下水淙淙。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沈晦 金圣叹 孙道绚 高凤翰 白行简 苏味道 胡仔 文偃 祖咏 唐珙 黄公绍 晁公武 焦竑 符曾 戴冠 冯道 蒋防 曹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