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物士优游,万国今方似缀旒。
发策东堂招俊乂,回舆北苑罢倡优。
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鹄头。
独望清光无补报,更惭虚食太官羞。
百年文物士优游,万国今方似缀旒。
发策东堂招俊乂,回舆北苑罢倡优。
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鹄头。
独望清光无补报,更惭虚食太官羞。
这是一首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关怀的诗作。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种百年积淀下的文化传承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尽展才华的自谴。
“百年文物士优游,万国今方似缀旒。”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予极高的评价,并且认为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仍旧闪耀着光辉,如同璀璨之物装点着现代社会。
“发策东堂招俊乂,回舆北苑罢倡优。”这里的“发策”可能指的是制定政策或是文书的撰写,而“东堂”和“北苑”则是具体的地名。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和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希望这些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各自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
“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鹄头。”这两句诗中,“诸彦”指的是有才能的人,“登龙尾”则是比喻达到了极高的位置或地位。这里表明了诗人对于过去与才俊之士共同攀登事业高峰、取得辉煌成就的怀念和自豪。
“独望清光无补报,更惭虚食太官羞。”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反思和内疚。诗人面对着自然界的清澈光芒,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似乎并未能回馈社会多少实质性的贡献,从而产生了自责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人才培养的重视、个人成就的怀念以及个人的反思与自责,展现了一位有远见和深厚文化素养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内心世界。
人物称夷白,星文仰少微。
常云马群尽,乃得雁行飞。
天外一再见,客中先后归。
因行谢章子,别久顿书稀。